佛洛伊德Out了

楊秀英醫生 | 2019-10-11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

許先生(假名)是位和我相熟的病人,最近常常申訴胃痛、失眠,身體檢查卻很正常。今天跟他談起家庭和工作,他承認心情很波動,和妻兒的關係也有點張力,但強調自己沒有情緒病,不會考慮諮詢精神科。我提議他考慮心理輔導,整理一下自己的內在經驗。

其實心理輔導是什麼?

不如先問:輔導不是什麼?

輔導不是心理分析。

講到心理分析,大家可能會想起佛洛伊德(Freud)。今天我們對心理輔導的印象有點像在電影裏看到的:案主躺在椅上,天花亂墜、說一些雜亂無章的東西,心理學家板起臉,以專家的身份分析他的潛意識……這種印象歸功於佛洛伊德。這位心理學的鼻祖,對心理學的影響固然不可抹殺,特別是對於潛意識的洞見,但這種以專家自居和冷冰冰的關係已漸漸被捨棄了。

今天我們相信,輔導員與案主的關係本身有療癒力量,與其以專家自居,不如與案主平起平坐,聆聽、同行,更能讓案主走出困局。這種人本思維始於另一位輔導學的巨人:羅杰斯(Carl Rogers)。

羅杰斯說,人生來就有自我成就的潛力,我們有情緒失控,關係觸礁,是因為從小被教導成不能做個真誠的人。

試想想:一個小朋友跌倒在地,很自然會哭,因為感到難過,但成人告訴他,不痛,不要哭,他就迷惘了!眼前的是自己最需要的大人。他需要這個人的愛,但原來愛是有條件的。他要討好你,只好壓抑自己的感受。當這種真實感受被扭曲的情況不停上演,他就搞不清楚自己是誰,只能活在別人的期望中。在輔導室裏,我們常常看見案主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感受和渴望。

羅杰斯主張,要幫助一個人尋回自己,只需要給他3個條件:無條件的接納、同理心和真誠。這就是輔導員努力送給案主的一個關係!

作者為家庭醫生及專業心理輔導員

[email protected]

 

[信健康] 捍衛健康非難事,心理健康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熱門話題

健康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