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隱血vs大便帶血
特區政府推行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在2016年開始時是一個先導計劃,現已變為恒常化,供50至75歲、未有大腸癌相關病徵的市民,透過這計劃檢查大便隱血,期望若患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可及早發現。雖然計劃已推出3年,但筆者臨床上發覺仍有不少市民對檢查大便隱血的要求和目的未盡了解。
首先,什麼是「大便隱血」?必須先清晰界定它和「大便帶血」的分別。
簡單來說,任何人士發現大便有血,不論是沾在廁紙上或是在馬桶裏出現肉眼可見的鮮血,其實已是一個病徵,屬於大便帶血而非隱血了。
大便隱血是指沒有任何病徵,肉眼所見大便的顏色正常,沒有鮮紅色的血液,也沒有呈炭黑色,可是當把大便送去化驗,則可發現裏面有血液的成分,即隱藏有肉眼所不能看見的血,這種才是定義上的大便隱血。
當肉眼看見自己的大便帶血,不同人或許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有些人可能十分緊張,最擔心的當然是腸癌;有些人卻可能不以為意,覺得可能只是痔瘡偶然出血。
單憑肉眼難分辨
那麼,大便帶血究竟是因腸癌還是痔瘡,憑肉眼能否分辨呢?答案是比較困難,因為無論從血的顏色以至份量,腸癌或痔瘡出血都未必有明顯的分別。
另一個常會有病人提出的問題是:發現大便帶血,但不是每次都有,只是間中出現,那麼什麼情況下才需要看醫生呢?
其實這牽涉十分重要的概念:只要你發現自己的大便帶血,不管多或少、是連續數次大便都有血還是間中帶血,最穩妥的做法是諮詢醫生,並接受適當的檢查。當然,整體來說,大便帶血較常見的原因是痔瘡出血,痔瘡基本上是良性,不會致命、不會變為惡性,也不會擴散。然而若非經過適當檢查,其實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大便上的血究竟是來自哪裏。
例如,除了腸癌或痔瘡,大腸瘜肉也可以引致大便帶血,尤其是較接近肛門位置,或體積較大的瘜肉。
大腸瘜肉雖不是癌症,卻有機會變成癌症,若大便帶血,去看醫生並接受大腸鏡檢查,若證實大腸內有瘜肉,可即時把瘜肉摘除,等於免去了變成腸癌的風險。當然,若大便帶血經檢查發現是腸癌,只要仍屬局部,即未出現擴散,盡快接受適當治療(包括手術切除、化療或電療),痊癒的機會也遠比已出現擴散的腸癌為高。
大腸鏡檢查最準
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其實原理也和上述做法相仿,只不過大便帶血已是病徵,該計劃則是在未有病徵時檢查大便隱血。換句話說,若已發現大便帶血或大便習慣突然改變等病徵,已不適合參加該計劃,而應盡快諮詢醫生進行檢查。
現時,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的第一步,是自行到一家已在該計劃名冊內的西醫診所,進行登記並採集兩次的大便樣本,送回診所或其他收集點做隱血檢查,若有至少其中一個樣本發現隱血的話,便需要進入下一步,即找一位合資格的專科醫生,例如腸胃肝臟科或外科醫生,或到公立醫院,在政府資助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是現時最準確的檢查腸癌方法。
若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內有瘜肉,則和大便帶血的人接受大腸鏡檢查時一樣,即時用大腸鏡把瘜肉摘除,並送去化驗,以確定是良性還是惡性瘜肉。若大腸鏡檢查看見腸內已有腫瘤,病人也可選擇在私營醫療市場接受治療,或到公立醫院輪候,而這部分的治療費用目前政府並沒有任何資助。
發現瘜肉即切除
必須強調,腸內的瘜肉有很多種,但一般來說若沒有發現或發現後置諸不理,它都有機會逐步長大,並且變成惡性腫瘤,然後腫瘤再慢慢長大,最後出現擴散。而基本上,所有腸癌最先都是由一粒良性瘜肉開始的,所以在未有病徵時接受腸癌篩查十分重要。
總的來說,大便隱血檢查有幾個優勢:
第一,只需自行採集大便樣本,是一個相對容易接受的篩查方法。
第二,若發現隱血,再接受大腸鏡檢查,結果會十分準確,有大腸瘜肉的話更可即時摘除。
第三,由早期的瘜肉至變成惡性腫瘤,需時可能長達10年,進行篩查有較高機會在這期間及早發現,制止瘜肉變成癌症。
最後要注意,大便隱血檢查並非唯一的篩查方法,亦不適合已有病徵的人士。
近年,歐美國家漸多提倡以大腸鏡作為篩查,例如有部分國家建議,任何人若沒有腸癌的病徵或風險因素,可考慮在50歲接受第一次大腸鏡篩查。若沒發現瘜肉或腫瘤,可以相隔10年再做第二次,而不需要像大便隱血檢查般每一至二年做一次。
撰文 : 吳頌基醫生_外科專科
[信健康] 捍衛大腸非難事,檢查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