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拆散的兄弟

許先生初時進入輔導室,只是希望我盡快處理他的失眠和胃痛。他眉頭緊皺,說到工作壓力時緊握拳頭,說話的速度也加快。當我不帶批判地傾聽他的種種困擾,他才漸漸放下心防,開始接觸自己的情緒。經過幾個月面談,他對自己的內心經驗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接納,胃痛和睡眠都改善了。他反問我:人為什麼那麼抗拒處理情緒?
我們活在一個高舉理性的時代,表達情緒被視為弱者的表現,男性世界尤其如此。情緒化、情緒病等詞彙都帶着貶義。此外,中國人對兒童的家教,亦傾向鼓勵人壓抑情緒。
很多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有負面情緒,人們以為恐懼、難過、焦慮、嫉妒、憎厭、憤怒都是不應該有的,是無用的。不料,未經梳理的情緒像個渴望注意力的小孩子,會以身體狀況呈現出來。相信一般人都經驗過:難過時心胸隱隱作痛,驚慌時心跳冒汗,考試前腸胃不適。糾結的情緒不被適當處理更可能發展成心身症狀。
許先生反客為主,又問我:你受的是醫學訓練,為什麼會投身心理輔導?我笑說:醫學和心理輔導,原本就是被拆散的一對兄弟!
現代西方醫學高度專門化,情緒失調被視為精神、心理科的範圍,一如心力衰竭屬於心臟科,腸胃失調屬於腸胃科,然而這種硬生生的將一個整全的人「部門化」的概念有其不足之處。在臨床實務上,醫護人員常常發現:照顧一個病人,若只關注他的生理問題,對他的心理狀態不聞不問,往往事倍功半。即使客觀病情一樣的病人,主觀經驗的困擾都不一樣,痛症病人尤為明顯。此外,不少常見的病症,例如消化性潰瘍、哮喘、濕疹,心理壓力都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說到底,情緒是通向內心世界的一扇窗。帶着尊重接納、直視自己的情緒,才能領會心靈深處的脆弱和渴求!
作者為家庭醫生及專業心理輔導員
[信健康] 負面情緒容易打敗仗,心理健康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