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恐懼症

韓錦倫教授 | 2019-11-09
治療患濕疹的小孩時,有些家長聽到要孩子用類固醇藥膏,即誤以為一用便會有各類副作用如影響小孩發育,甚至會變成「毛孩子」,這種對西方醫藥的不信任,令他們追求各式另類療法,想達到「藥到病除」的斷尾效果。

近年社會上對醫學的各類「恐懼症」愈來愈多,尤其在香港,醫生常會遇上有「類固醇恐懼症」的病人或家長,也就是他們在心理上抗拒類固醇這種藥物,一聽到醫生處方類固醇便十分恐懼,這完全是源於對類固醇的不理解。

類固醇能有效紓緩過敏、消炎等症狀,在治療上能發揮極大的作用,而且價格相宜,只要適當地使用,是極為安全、有效的藥物。但正如中國古代名醫李時珍所說:「是藥三分毒」,即使是古代的草藥,也是七分藥性三分偏性、毒性,如病人體質不合,用藥就容易有副作用,藥物的本質就是這樣。可惜很多市民把類固醇的副作用無限放大,令它變成了一種如怪獸般、聞之色變的藥物。

使用不當

這現象或與社會傳播上的渲染有關。例如是濕疹治療,有些家長聽到要孩子用類固醇藥膏,即誤以為一用便會有各類副作用如影響小孩發育,甚至會變成「毛孩子」,這種對西方醫藥的不信任,令他們追求各式另類療法,想達到「藥到病除」的斷尾效果。

他們在追求各種「靈丹妙藥」的時候,卻往往是用了類固醇而不自知。曾有「神醫」為濕疹病人處方有效的藥膏而被捕,被發現藥膏中有類固醇,受害人包括兩名六個月大的嬰兒,但對方仍辯稱如果知道有類固醇就不會用此藥,此類報道令市民接收錯誤訊息,以為有類固醇的藥膏就有副作用。但事實是,大部分副作用是在不適當、濫用、非法使用的情況才會發生。

無所適從

在香港,許多父母對中西醫存有誤解,導致「中不成、西不就」。他們認為中藥治療速度慢,有時又患上「張三李四綜合症」,到處訪求有效藥方自行配藥,結果令孩子病情反覆甚至惡化;而面對西醫,又患上類固醇恐懼症,結果令孩子無法得到治療,是十分可惜的。

醫生能做的是,清楚向病人解釋。但類固醇恐懼症是一種心魔,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解決。例如中西醫互相合作,令病人打破固有思維,不再因對西方醫藥一知半解而抗拒。

作者為兒科醫生

 

[信健康] 護理濕疹非難事,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