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群眾」情緒的第一步

天峯醫生 | 2019-11-16
說到底,「群眾」情緒之所以能夠被燃起,是因為民眾對政府不滿意。(路透圖片)

上文(刊於10月26日)筆者從《烏合之眾》一書中,嘗試理解當「個體」變成「群眾」之後,為什麼會變得情緒躁動、直線邏輯、不擇手段。

從書中亦可見到,要維持「群眾」的躁動,最有效就是持續牽動「群眾」的仇恨情緒;要牽動「群眾」的仇恨情緒,最受用的方法莫過於「妄言指摘」(即所講「老屈」)。只要夠「言之鑿鑿」,再配合「群眾」典型的無限想像力,根本不需要證據,如何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會有人相信。即使明知違反「普通法」的原則,「群眾」都會反過來要被指摘者證明自己清白。

而且當謠言滿天飛時,民眾根本無從知道誰是誰非,往往只會相信他們認為信得過的人。煽動者若能夠成為民眾「信得過」的人,基本上就已經可以呼風喚雨。

現實世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政治,更加是縱橫交錯、複雜到不得了的事情,一般百姓根本無從全盤掌握。但不少政客往往為了牽動民眾,硬要將所有問題政治化,之後又刻意片面簡化、放大,從而作出誘導,務求達到個人的政治目的。

不過說到底,「群眾」情緒之所以能被燃起,是因為民眾對政府不滿意。當大眾不滿時便會期望改變,期望破舊立新。破舊時自當痛快高昂,但筆者擔心一到立新時往往會無以為繼,結果各利益集團為了爭權奪利,最終還是百姓輸掉了家。

「阿拉伯之春」至今已經快9年了,當地人民生活卻未曾好過。突尼西亞是唯一能夠透過「大和解」實現和平民主轉型的國家,然而國內生活水平不單未有改善,失業率更曾經高達30%。至於其他的國家地區,包括敍利亞、伊拉克、也門、埃及、利比亞、西奈半島等,至今仍然陷入長期動亂和內戰。不但更加民不聊生、哀鴻遍地,更引發了歐洲難民危機,亦間接助長了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的崛起。這,又是誰之過?

事實上,雖然「群眾」表面上有一致的「口號」,但骨子裏的訴求其實各異,即使只計政治訴求也不盡相同。單單改變政制恐怕解決不了問題。

要對症「群眾」情緒,可能值得先分析一些持份者的心態。

當政者缺政治歷練

媒體,作為輿論的主導,包括西方傳媒,可能基於背後金主或銷售的考慮,又或者純粹的記者個人立場,有意無意地會成為一些抹黑活動的最大推手。即使如此,任何對峙也好、衝突也好,全世界哪會有記者群站在交鋒雙方之間的正中間位置,還要鏡頭只指向某一方?或者說媒體要起着監察政府的角色,但如果新聞從業者不堅持回到客觀全面報道事實的初心,最終「新聞」不一樣也淪為推銷意識形態的一個廣告工具嗎?

至於政府,很多人認為政府與人民權力不相稱。但真相是,香港政府其實可能是世界上最弱勢的政府之一,只是很多香港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勒龐在書中曾經描述:「群體成員缺乏意志,會本能地轉向意志堅定的人,因為他們身上具有群體成員身上缺乏的品質。」不幸的是,香港政府由頭到尾都沒有展示出令人信服的意志力,變成「兩邊」不討好。現屆政府的主要問責官員乃至特首,除了不斷在施政上「被周旋」之外,本身查實並沒有太多的政治歷練。他們只懂因循殖民地年代所留下的制度工作,各自為政,自保為上,「純品」加離地。既缺乏對「群眾」的感知,更缺乏對「群眾」的策略,是個不折不扣的「文」人政府。就如學者出身的大學校長的政治智慧,也可能遠不及其學生一樣。這也是台灣比香港「優勝」的地方。

意志堅定不同於「死牛一邊頸」,更不是盲撐。要維持開明開放,也要堅持釐清原則、貫徹方針,並敢於擔當。政府當然不能與「群眾」對着幹,但更加不可能無定向地跟着「群眾」見步行步,因為這等於被那些在背後誘導「群眾」的人牽住鼻子走。

那麼「群眾」本身又如何?且看英國脫歐公投,根據谷歌搜尋的資料,公投在當地晚上10時完結,但搜尋「What is EU(什麼是歐盟)」的次數卻在公投結束後的午夜才突然飆升。即是說,面對如此重大的一個決定,英國選民似乎也只在公投結束後才開始認真考慮他們的選擇。很多人說《基本法》列明有普選,是中央欠了香港人,但又有幾多香港人真正看過《基本法》關於普選行政長官的原文?資訊泛濫,但又急於表態,隨時一知半解。就好像英國脫歐一樣,盲目也好,堅信也好,「群眾」如果因為錯誤選擇而令香港將來萬劫不復,即使政府要負責任,「群眾」最終亦難辭其咎!自食其果!

爭取訴求的人士或大致可分成三種:一、絕對勇武派,相信暴力抗爭,認為只有暴力才會成功;二、絕對和理非,是「真」和理非,反對任何一方的一切暴力行為;三、基本和理非,即本身不贊成暴力,但又會聲援勇武、保護勇武;是出於對年輕人的同情,也有因為「他們做了我不敢做的事」,亦有很多可能只是為了對抗警權。

要令民眾對政府重拾信心,政府始終責無旁貸。要知道,無論是「真」和理非,抑或「基本」和理非,他們同時亦是勇武派或策動者文宣的重要對象,因為這群人的取態對日後香港的發展、暴力的延續,才最具決定性。政府已不能再沿用昔日殖民地式的官腔陳調,一味澄清、譴責其實無用,一定要表現出堅定的意志、改革的決心。要感受群眾、理解群眾、對應群眾,多對話。除了紓民解困和維持社會秩序這些基本政府要做的事情之外,其實更要明白:要擺脫「政府等於專制」的標籤,是一場持久的「文宣公關戰」!

有很多朋友說,在這個「兩邊都唔抵幫」的環境之下,已經不知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

筆者區區一個醫生,難有作為。但作為父母,至少可以提醒子女:自由,是需要建基於道德規範和對其他人的尊重。一個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的自由,而寧願將社會道德和法規都壓榨得如斯一文不值的地方,將來無論是什麼政治體制,都不會是一個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

爭取機會理性對話

作為一個在公營醫療體系工作的醫護人員,不單不可以因個人政見而影響專業操守,更要盡力勸阻任何人作出有機會傷害自己或其他人的行為。這樣似乎比眼睜睜看着暴力發生後才施以救援更好,就像消防員除了滅火也要防火,不是嗎?

作為一個基督徒,會努力宣揚愛與包容,而不是散播仇恨和指摘。

作為一個普通市民,監察政府是絕對有道理,但要堅持「真」和理非,心明如鏡,爭取機會與政府理性對話。這個世界真的不是非黑即白、「非黃即藍」。

如果只是要令自己開心一點,不妨也參考以下步驟:

一、認識自己:靜下來,可以想像一杯有沙石的水,需要慢慢沉澱至回復清澈,才能心平氣和地看清自己的情緒。

二、減少負面:避免接觸令自己激動或不安的訊息。

三、增加正面:嘗試讚讚自己,也可以每天寫下一件令你感恩的事情,再描述這件好事之所以發生的原因。

慢慢大家就可能發現,香港未必是那麼差。

容忍暴力就等於賭錢一樣,一旦開始了,只會愈發愈深。甘地說過:「我反對暴力,是因為即使暴力有時似乎被用來做善事,但那只是暫時的,而暴力所帶來的邪惡,是永久的。」謠言止於智者,仇恨何嘗不是?不如讓我們都靜下來,沉澱一下,好嗎?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捍衛情緒非難事,心理健康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