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的護理

王夢貞醫生 | 2019-12-06
對濕疹患者而言,在保濕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大量地使用潤膚膏。

有時人們見皮膚出現痕癢、紅腫等就以為是患上濕疹(eczema),濕疹在生活上常用作泛稱,有時會與皮膚炎(dermatitis)一詞混用,皮膚炎的症狀是皮膚痕癢、紅腫,以至滲液、發炎等,但不是有這些症狀的就是皮膚炎,其他病症如食物敏感也有機會出現類似症狀。

皮膚炎可分為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乾燥性皮膚炎等。常見的接觸性皮膚炎有主婦手、金屬敏感;乾燥性皮膚炎是因皮膚乾燥而引發的皮膚敏感。我們最為關注、最常見的濕疹,應為「異位性皮膚炎」。

天氣轉變致發作

最新研究指出,15%至20%兒童都會患上不同程度的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的誘發因素比其他皮膚炎複雜,涉及先天和後天因素。先天因素是指部分患者因基因遺傳影響而皮膚油脂層較弱,未能分泌出足夠油脂保護皮膚,抵抗外來細菌、病毒的能力會較弱,加上皮膚免疫系統紊亂,在接觸外來致敏原時,皮膚反應會比正常人大。

至於後天因素則更為複雜,天氣變化、食物等都有機會引發,例如天氣乾燥時,油脂層更為脆弱,稍有輕微裂口都會讓皮膚暴露在環境致敏原與病毒之中,連常人不致敏的東西也有機會引發濕疹。

由於引發皮膚炎的因素太多,可說每一位濕疹病人的病歷都是獨特的。除了以藥膏、藥物等醫治病發時的症狀外,醫生會依照患者的病史、接觸等尋找有否其他誘發因素,在問症時看患者在發作前特別接觸過什麼物質、吃過什麼食物,例如泡熱水誘發乾燥性皮膚炎,或摸了某種金屬後突然手開始痕癢,可能是接觸性皮膚炎。患者也可進行抽血、貼布測試等,找出是否對環境致敏原敏感,例如塵蟎、貓狗毛、黴菌等,找出敏感原後,可通過臨床測試,又或留意在避免接觸後情況是否有所改善,如有改善,可選擇使用空氣清新機,甚至吸塵機、防塵蟎床單被鋪,以助紓緩病情。

食物敏感的人未必會有濕疹,但濕疹患者有食物敏感的機會比正常人有為高。如有懷疑,可通過抽血、針刺測試等找出致敏食物,但需注意,有些病人在測試中雖對某類食物抗體很高,但要再通過臨床檢測發現真有過敏才需避免進食,不需矯枉過正。部分家長會在測試後要求小孩對大量食物如牛奶、雞蛋、花生、海鮮等戒口,反有機會導致發育不良。而最新的建議是,嬰兒在出生首6個月餵哺母乳有助預防濕疹;到6個月後可讓孩子逐步接觸新食物,提早接觸各類或會致敏的食物如花生或海鮮等,會令將來發生過敏的機會降低。

濕疹是一種長期病,與天氣轉變有一定的關係,較廣為人知的是秋冬天氣乾燥,濕疹的情況會較嚴重。但其實也非必然,每個患者情況都是獨特的,例如有些患者是在夏天出汗時濕疹發作,也有在春天因天氣潮濕而發作的。更有些患者會因環境致敏原、壓力、病毒感染等誘發,不能一概而論。如患者發現自己會因天氣轉變而有特定的發作模式,可用冷暖氣、抽濕機或放濕機等穩定室內的溫度與濕度,令病情得到較好控制。

可是,有些長者在秋冬時濕疹特別容易發作,這或與生活習慣有關。隨着年紀增長,皮膚製造油脂功能會減弱,而長者更喜歡用熱水洗澡,這會洗走油脂,皮膚屏障功能減弱,當未有適當地保濕,就很容易出現紅腫、脫皮甚至出疹的症狀,這屬於乾燥性濕疹。此外,也有長者皮膚出現問題,是因為藥物敏感而非濕疹,醫生在問症時也會循這些方面作考慮。

大量使用潤膚膏

除了盡量查找外在引發濕疹的誘因外,濕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應多加保養以防濕疹復發。首先在清潔方面,洗澡時水溫不能過高,如無法用較低溫的水,則應以人體體溫攝氏37度作指標;時間也不能太長,5至10分鐘已可,不然油脂會被洗走。宜選用無泡無香料成分的沐浴露, pH5.5至6.5的產品會較溫和較適合皮膚。洗澡後用毛巾印乾皮膚後應立即塗上潤膚膏,即時補充皮膚水份。

在保濕上最重要的是大量地使用潤膚膏。至於潤膚產品的種類繁多,選用護膚液(lotion)、護膚膏(cream)還是軟膏(ointment)要看個人情況。護膚液水份較多,沒有黏乎乎的感覺,但保濕效果較弱,一天或需多次使用;軟膏如俗稱的豬油膏,適合用於特別乾的部位,例如小腿、手肘、膝頭等。而基本的選擇原則,首先要患者選取自己喜歡的、肯持之以恒地使用的產品,其次應避免選用有香料,又或是含有一些較易致敏的成分如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或羊脂(Lanolin)等的產品。塗潤膚膏時要仔細,例如有長者會忘記塗小腿,也有些患者忘了塗指甲邊,令部分位置得不到保護。有些病人在秋冬常會感到痕癢,但具藥性的藥膏一般一天只可使用兩次,這時就可塗抹潤膚膏,有一定的紓緩作用。

撰文 : 王夢貞醫生_皮膚科專科

 

[信健康] 天氣轉變誘發濕疹? 醫生資訊派上用埸!【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最新的建議是嬰兒出生首6個月餵哺母乳,有助預防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