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方之首桂枝湯

陸錦榮 | 2019-12-16
桂枝湯是治療體虛感受風寒,病證表現為惡寒頭痛、咳嗽自汗的常用藥,由五味藥組成。

冬天來臨,按照中醫學觀點,人體的陽氣幾乎全部內收,甚至往往鬱閉於內,形成內熱,故四季養生食宜不僅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之說,以蘿蔔甘涼之性,去調和內熱;而且陽氣內收體裏,令皮毛、體表易受寒邪之侵,患傷風感冒,(漢)張仲景《傷寒論》用桂枝湯祛除體表病邪。這是《傷寒論》提出的第一藥方,故有「群方之首」美譽。此方不僅反映了中醫藥組方講究「君臣佐使」之道,也深刻地反映了《周易》陰陽「升降出入」、「萬變歸宗」的均衡旨趣。

據王大觀老師統計,在《傷寒論》中,用桂枝便有43藥方,佔全書方劑38.3%(《本草經義疏》,人民衞生出版社,1991年版,頁104)。可見桂枝湯能治表又治裏的有效性。如「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頁13);又「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衞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頁54)。換言之,病人內臟無病,卻出現陣發性發熱,汗出並且纏綿不癒,可在陣發性發熱、汗出前服桂枝湯。

平凡藥材 療效不凡

桂枝湯是治療體虛感受風寒,病證表現為惡寒頭痛、咳嗽自汗的常用藥,由五味藥組成。嚴格來說,這五味藥都可作食品中的調料──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藥材看似十分平常,但配伍起來,卻又變得出奇不已,療效不凡。

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溫,功效可發汗解表;白芍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藥的根,性收而補;甘草味甘平,清熱解毒,補益臟腑,養血;大棗味甘性溫,功能補脾和胃;生薑味辛性溫,散風寒,可止嘔。按照中藥組方的「君、臣、佐、使」原則,以桂枝為君藥,輔以白芍、佐以甘草、生薑和大棗。據(清)吳儀洛《本草從新》記,大棗甘溫,補中益氣,滋脾土,潤心肺。

細看桂枝湯的方劑組成,張仲景在桂枝旁邊注了兩個小字── 去皮、生薑則「切」、大棗須「擘」。為何桂枝要去皮?箇中當然大有文章。

仔細地看,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按《周易》取類比象原則,有向上生發的性質。桂枝在湯藥中作為主功能,顯然是用來散發外感風寒所致的發熱,透過適度發汗,把肌表之邪逐出體外。在中藥材裏的皮,都具「收斂」之性,主包裹,因而把桂枝去皮,使其能充分發揮發散風寒的功能,再佐以同樣具散發之性的生薑,以強化其散發的力量。

桂枝湯中的白芍,擔當臣輔一職。桂枝配伍白芍,一方面利用白芍來調和營衞之氣。由於白芍具酸斂收澀之性,走營血份,在桂枝湯中,與等量桂枝相配,就是用桂枝辛溫之性以解表通陽,驅散肌表風寒,攘外之餘,同時也安內,調和衞氣;用酸斂的白芍養血斂陰,以收斂外洩的營陰,並制約桂薑的辛發程度,避免發汗過甚。兩者相配,一陽一陰,一散一斂,使解表而不傷正,共收調和營衞之效。

順筆一提,清代名醫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記,「傷風汗多者,衞氣不固,風邪襲入榮中,以致四肢微冷,冷汗多出」,可見透過適度汗出以祛肌表外邪,內固營陰,補脾暖胃,是治理太陽病病證初現的良方。

至於大棗,協助甘草補益腑臟功效,鞏固脾胃。大棗旁注「擘」,也即是把大棗切開,碾破外皮,露出黃色的肉。按中醫五行的類比取象,凡黃色主入脾,此處用大棗黃色甘肉之濡潤,去協助甘草補益脾胃之效,使人體營衞失和狀況盡快得到平衡,恢復健康。

據胡希恕老師的經方方證,雖然桂枝和生薑屬辛溫發汗,但桂枝降氣沖,生薑也可治嘔逆,可見兩藥都有下達性能(見《經方方證傳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年,頁13)。按《神農本草經》載,「牡桂(桂枝)味辛溫,主上氣欬逆,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可以說,上氣、欬(咳)逆、結氣、喉痹、吐吸等證候的基本病機都是因氣機上逆。《本草經疏》把「下氣」列為桂枝的功效之一。具「下氣」療效意味就是治療「上氣」之方。究竟桂枝是以升散為主,抑或以降氣為主?《神農本草經》將治療「上氣」列為桂枝第一個特點,開宗明義指出來,清楚表明了桂枝主降氣作用。但後世醫家在臨床應用上,則以桂枝主治外感表證,以外散為主。乍看起來,的確令人有點迷惘。

五味四氣 調和陰陽

如果從陰陽二為一,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的原理看,升必伏沉,故桂枝可以升浮,也可以沉降。從後世醫家臨床結果看,桂枝是以升浮為主,沉降為次。所以,桂枝佐以生薑,雖升卻又伏沉,致桂枝加生薑的升發作用,得以稍和之勢進行,不致發汗過甚,營陰加速外洩,委實奧妙無窮。

可以說,桂枝湯不僅體現了中藥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則,而且通過可進口食料配伍作藥,利用五味──辛、酸、甘、苦、鹹;四氣──寒、熱、溫、涼,來調和人體陰陽失衡所導致的疾病,無疑是最自然的療方。常言凡藥皆有三分毒,以無添加的自然品作「藥」,毒性肯定大大少於三分。

更值得令人低首沉思的地方,是箇中陰陽的變化,變中藏常、常中寓變,這原則似乎永恒不變。桂枝升散之性伏以沉斂,再加生薑的發散之勢,除了受到自身沉斂性質制約外,同時又受到白芍酸斂收澀所限,不走偏鋒,不走極端,好自為之,謹守中和之道。人類社會秩序的制度建構、個人行為的德性準則,不是也應該以此為師嗎?

撰文:陸錦榮

 

[信健康] 群方之首助怯除病邪,健康資訊派上用埸!【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