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傳承創新 中醫科學院大學

黃譚智媛 | 2019-12-21
中醫藥研究和發展應與相關大學及境內外中藥業界緊密合作,促進循證醫學臨床研究。(彭博圖片)

筆者在11月9日30日的文章中,分別討論了國務院的《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的不同目標,而最重要的一環就是「人才」。

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中醫思維培養,改革中醫藥院校教育,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強化中醫藥專業主體地位,提高中醫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開展中醫藥經典能力等級考試,建立早跟師、早臨床學習制度。」

二、「優化人才成長途徑。通過學科專科建設、重大科研平台建設和重大項目實施等,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中醫臨床人才和多學科交叉的中醫藥創新型領軍人才,支持組建一批高層次創新團隊。」

有益探索

為貫徹落實上述的意見,培養高層次複合型中醫藥人才,11月1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可行性論證會在京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陳可冀,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石鵬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教司處長周景玉,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王省良,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擁軍,以及來自北京、上海、浙江、湖北、江西、南京中醫藥大學老校長高思華、嚴世芸、肖魯偉、王華、劉紅寧、段金廒,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中國中醫藥報社原書記濮傳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冼紹祥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主持。

與會專家聽取大學建設可行性報告後,一致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契合對中醫藥事業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定位於高層次、複合型、創新型、國際化中醫藥人才培養,強調中醫思維,對新時代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意義重大且非常及時,是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黃璐琦指出,工作組一定認真研究專家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優化建設報告,制定時間表,有序推進各項工作。

三位一體

既然香港是國家中醫藥國際化的橋頭堡,筆者在11月30日的文章中已建議成立「香港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要完善「醫、教、研」三位一體的工作,香港各所大學合力可助中國中醫科學院一臂之力,成立分校——「香港中醫科學院大學」,借鑑「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分院。

2019年1月26日在「中西醫並重之五:從瑪麗醫院『教授樓』到中醫藥專科學院」中筆者強調,中醫專科培訓需構建「香港中醫藥專科學院」與西醫看齊。若可以與中國中醫科學院接軌,成立香港的「中醫科學院大學」及上文的「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便能與西醫專科協作,以循證醫學的方法,達到個人化的「精準醫學」。

2019年1月5日,筆者建議給財政司司長的解決方案是增加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撥款。一、中醫與西醫「第一年學士學位(FYFD)」撥款比例看齊;二、有適當的機制服務非公費的病人;三、在「優配學額」(Competitive Allocation)應分配多些中醫學位,提供「適時、適質、適量」的「人才庫」;四、改良三方合作及學術發展計劃(Academic Development Proposal, ADP),按專長分配專科專病,作「醫教研」的基礎,以「學分互認」的方法減低老師教學時數,增加整體的效率。

2019年11月,「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發布了「中醫醫院臨床服務計劃」,其中在教育培訓方面:「與三所大學不同機構的導師合作,為其學士學位學生和研究生提供基礎以至高級程度的臨床深造培訓,也會與本地及海外的專業團體、機構和大學建立協作平台。」

市場推廣

在研究方面,「會帶領中醫藥研究和發展,與相關的大學、專業機構及境內外中藥業界緊密合作,在中醫和中西醫協作的範疇促進循證醫學臨床研究。與三所夥伴大學之間就研究倫理委員會所給予的批准作互認及提供研究數據室。設立臨床研究中心,開發新的中成藥,訂立新的臨床主治病證,以促進中成藥業在國際的市場推廣。」

欣見香港中醫院的培訓及研究方向已拿準了,那麼,財政司應追加UGC經常性補助金(Recurrent Funding)來配合中醫院的準備工作,食衞局應立即成立中西結合之「醫教研」發展工作組,推動成立「中醫科學院大學」及「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與香港兩所世界知名的西醫學院合作成為中醫藥全球化的橋樑!

撰文 : 黃譚智媛_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

 

[信健康] 中藥傳承創新發展? 健康資訊派上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