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癌 年輕男性不容忽視

傅錦峯醫生 | 2020-02-03
知名單車手岩士唐於1996年25歲時確診睾丸癌,癌症更已轉移到大腦及肺部,他接受手術及電療後,1998年再度投身比賽。(網上圖片)

阿明(化名)30歲不到,身體一向健康,沒甚病痛,早陣子卻隱隱感到不妥──他發現左邊睾丸愈來愈肥大,漸漸竟比另一邊體積大一半,下腹也出現不明疼痛。最初阿明並無將這些症狀放在心上,他自忖很少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可能只是一般感染,以為過一陣子便會轉好。然而症狀未有改善之餘,更愈來愈嚴重,此時他決定放下工作,請假前往泌尿外科診所就醫。筆者一看,已知非同尋常,立即安排超聲波和血清癌指數檢查,並須以手術切除(Inguinal Orchidectomy)兼病理化驗,終於確診為睾丸癌(Testicular Cancer),術後亦要進行化療(Adjuvant Chemotherapy),以免有殘留癌細胞。阿明從沒想過這麼年輕亦會患癌,而且是這個部位,幸好治療後病情已獲控制,實屬不幸中之大幸。

在香港男性十大常見癌症中,睾丸癌並未入榜,是較少出現的男性癌症,但不代表男士可對此病掉以輕心。與同是發生於生殖系統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相比,睾丸癌的患者多數是20至40歲的年輕男性,患者的一個或兩個睾丸由於細胞異變,因此演化成惡性腫瘤,可分為非生殖性的生殖細胞瘤(Non Germ Cell Tumour)及生殖性的生殖細胞瘤(Germ Cell Tumour),如精原細胞癌(Seminoma)。前者多數於年輕男士身上發生,而且惡化速度較快;後者則可在任何年齡的男士身上出現。

如若家族中曾有男性患上睾丸癌,或是自己有睾丸萎縮、隱睾(Cryptorchidism)或不育問題,亦較其他男性易有此疾病。要留意的是,孕婦如有服用雌激素,她們誕下的男嬰日後也可能會較高危有睾丸癌。

很多睾丸癌患者跟阿明一樣,最初並無太多症狀,然而睾丸會無故變大,甚至可摸出睾丸出現腫瘤,亦有患者表示陰囊有垂墜感。另一方面,癌細胞可釋出激素,故此患者會發現肥腺增大,甚至有痛楚。如果癌細胞已轉移,亦會在其他器官出現症狀。事實上,一旦症狀出現,已是身體給予的明顯警號,惟男性通常較為忽視身體健康,不當成一回事,或是認為問題出於敏感位置,於是抗拒求醫。另外亦由於睾丸癌的患者相對年輕,他們未意識到病情與癌症有關,所以常有延醫的情況出現。

運動員仍可比賽

因此,任何男性如果發現睾丸出現異樣,皆要盡快向醫生求助;平日也應多加關注身體,洗澡時可多觸碰睾丸及附近部位,以了解是否突然有不明腫瘤。若然肉眼已見兩邊睾丸體積不一,或是陰囊出現異常,亦非必然有腫瘤,可能是疝氣、靜脈曲張或撞傷等,但擔心的話亦應尋求醫生檢查。

通常睾丸癌都會生長迅速,而且癌細胞可能轉移到其他部位,如肺部及淋巴系統等,但如果可及早於癌細胞轉移前接受適切治療,逾九成患者可以康復。知名單車手岩士唐(Lance Armstrong),便於1996年25歲的時候確診睾丸癌,癌症更已轉移到大腦及肺部;他於接受手術及電療後,終於在1998年再度投身比賽,之後更連續3年成為環法單車賽冠軍。較近期的是曾於3屆奧運共奪取五金的華裔泳將倪家駿,他在去年30歲時宣布確診睾丸癌,並要接受治療,然而他十分樂觀,仍然以今年的東京奧運為目標。

一般情況下,手術是最佳根治治療,此外醫生亦會考慮是否要配合化療、荷爾蒙治療或電療來作為輔助,或是用作對付已轉移的癌症。睾丸癌切除手術是於腹股溝開出傷口,取出整個睾丸及精索和淋巴組織,以確保可盡量把所有腫瘤取出,之後便縫合皮膚,同時所取出的組織亦會作出病理化驗,以知悉腫瘤期數及病理資料,方可決定後續治療方案。若然確診時已知有其他部位轉移,則會有相應的治療方法。由於曾有單邊睾丸癌後,另一邊睾丸亦較大機會於之後有癌症,所以患者完成治療後,也要多加注意健康狀況,並按醫生指示定期檢查。

手術後仍可生育

由於睾丸癌患者多數年輕,他們未必已生兒育女,所以或會擔心手術後可會「廢了武功」,從此不孕?若然只有單邊睾丸癌,即使切除一邊後,只剩一個睾丸,也足夠分泌男性荷爾蒙和有生育機會。另外,即使需要接受電療及化療,仍有機會於數年後恢復造精能力;若然患者擔心治療後影響生育,可跟醫生商量是否術後先留起精子(Sperm Banking),日後作人工受孕,之後才做化療。

撰文:傅錦峯醫生 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召集人

 

[信健康] 捍衛健康非難事,癌病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曾於3屆奧運共奪五金的華裔泳將倪家駿(右二),去年確診睾丸癌,但他十分樂觀,仍以東京奧運為目標。(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