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 醫治與預防
從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陸續發現了多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隨着疫情的蔓延,中國其他地區及外國也相繼出現了這種病例。這種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與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顯區別,研究顯示與蝙蝠SARS冠狀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達85%以上;而世界衞生組織於2020年2月11號正式為這病定名COVID-19。至今共發現3種傳播病毒的途徑:「直接傳播」是患者打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會導致感染。「氣溶膠傳播」是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懸浮於空氣中,人類吸入後會導致感染。「接觸傳播」是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雙手接觸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導致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在光滑的物體表面可以存活數小時,溫度濕度合適的環境能存活一日,有發現可達到5日。
一般來說,老年人及有基礎疾病者染病後病情會較重,兒童及嬰幼兒也有發病。根據目前的流行病學資料,潛伏期的中位數為3天,最短是0天,但亦可長至24天。病人在潛伏期(即未出現病徵前)也可傳染他人。
支援治療為主調
多數(約88%)患者最終會發熱,但只有44%病人在發病初期會發熱。約68%病人有咳嗽,亦有少數患者有鼻塞、 流涕、腹瀉(3%至4%)等症狀。重型病例多在7至9日後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可能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膿毒症休克(septic shock)、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refractory metabolic acidosis)和出凝血功能障礙(bleeding tendency)。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能只有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部分患者無出現肺炎表現,且在一周後康復。從目前的病例情況看,患者預後多數是良好的,兒童病例症狀相對較輕,少數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病例多見於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截至2020年2月13號,全國確診病例逼近6萬宗,累計超過1300宗死亡個案,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死亡率約為2%。
在這次疫情初期,醫護人員非常依賴病人的旅遊史及接觸史(接觸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作篩查:到過湖北或任何一間中國醫院。後期大家將旅遊史延伸至任何到過中國的人,然而總有人刻意隱瞞旅遊史。另外,亦有本地確診個案沒有相關的旅遊史或接觸史,無明顯的感染源頭,因而令大家非常擔心「走漏眼」。現實上,香港公立醫院無能力隔離每一個有發燒或呼吸道病徵的人,亦不可能對每個病人作測試,否則試劑短期內便會用盡!上述幾點正是此次抗疫的難題。如果面對懷疑個案,醫生會抽取病人上或下呼吸道分泌物(nasopharyngeal swab、throat swab、sputum、tracheal aspirate)、血液或糞便作測試(2019-nCoV testing by RT-PCR.)。病人早期的胸腔電腦掃描呈現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以肺外帶明顯,後期發展為雙肺多發磨砂玻璃影,嚴重者可出現肺實變,胸腔積液則較少見,但最令人感意外的是約23.6%病人的胸部電腦掃描沒顯示肺炎!
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方案由緊密監察病人維生指標開始,能及早發現病人是否出現併發症或惡化。由於未有專治新型病毒的藥物,所以現時都是以支援治療為主調:使用氧氣、抗生素、靜脈輸液、機械通氣(mechanical ventilation),甚至體外膜氧合(即人工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 ECMO)。現在醫生已不會像當年SARS時向每一個患者常規性地使用高劑量類固醇,本地專家提議可以考慮使用Kaletra(Lopinavir/Ritonavir)、Interferons(Interferon-β, Interferon-γ)、Ribavirin等,但上述幾種藥物治療,純粹是各專家的個人意見而已。
人類尊重大自然
市民則應主動採取多項預防措施,才能避免接觸新型冠狀病毒:不應前往疫區、避免與由疫區回來而又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病徵者密切接觸、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在公眾場所(尤其是公共交通工具中)正確佩戴合適口罩、保持均衡飲食、恒常運動、充足休息,並保持個人清潔衞生。除了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外,要特別注意廁所及去水渠衞生,定期注水入U形聚水器。
最後必須向所有前線醫護人員及其他抗疫人士致敬,感謝他們守護香港。亦想呼籲大家尊重大自然,人類要學習與其他生物和諧共存。
撰文:鄺國柱醫生 呼吸系統科專科
[信 健康] 捍衛健康非難事,變種病毒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