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針改變醫療觀念

袁康就博士 | 2020-02-26
《黃帝內經》有平刺、毛刺、直針刺的記載,「引皮乃刺之」是針體在皮膚挾起處沿皮橫針而入;浮針就是皮下橫刺。

在人類文化不斷進展的歷史長河中,偉人的出現似乎有一個共同特性,就是這位偉人對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精髓有充分掌握,兼且利用當代文化發展出一套既繼承過去而又突破時代的新思維、新系統,借新儒家牟宗三先生提過的概念去表達,那就是「十字打開」。

不論時勢造英雄,抑或英雄造時勢,文化演變是必然的。新儒家在風雨飄搖的國度中黯然過渡,驀然回首,智慧非凡的牟先生看不到「西學為用」的真正面貌。然而,資訊發達的今天,一切資訊的獲取易如反掌,僅在手機上按個掣,想知什麼就有什麼。今天是否已到了「西學為用」的面貌,抑或大勢使然?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下,反覺得「不進則退」的大道理正挑戰着我這把年紀的文化人。

文化演變 傳統貫新血

傳統針灸學有4000年的傳承, 單是《黃帝內經》就有2000年了。2000年來,針灸醫學的思維模式不能跳出陰陽五行,原因是中醫不是科學而是哲學。四診八綱以形而上學作最高指導原則,我們從整體觀、環環緊扣的陰陽五行,以至七情致病那心理因素,歸納各項思辨來決定病患根源。

如果文化演變是必然的話,中醫針灸也是時候有個新樣式了。浮針醫學應運而生。

浮針源自傳統針灸學。《黃帝內經》有平刺、毛刺、直針刺的記載,「引皮乃刺之」是針體在皮膚挾起處沿皮橫針而入;浮針就是皮下橫刺。《黃帝內經》有搖柄法、震顫法等行針手法;浮針就是沿皮「掃散」。浮針的思辨沿用中醫的整體觀,往往腰痛不治腰而治腹,頸痛不治頸而治腰,有「第一現場」、「第二現場」概念。浮針醫學認為許多病痛來自「患肌」,一塊本來鬆柔的肌肉繃緊了,它不僅壓着血管阻礙了血液循環,壓着神經影響神經傳導,還會壓着骨頭導致骨性變化,活動受限的結果便是疼痛、麻痹。浮針通過沿皮針刺,對着患肌作扇形「掃散」和「再灌注」,患肌消失,疼痛即走,立竿見影。

患肌致病 醫學新領域

患肌可說是傳統中醫針灸學從未關注過的概念;不但中醫針灸沒有關注,在西方醫療系統也從來被忽視。患肌概念的提出是劃時代的。無巧不成話,2018年科學家又發現人體最大器官是「間質」(Interstitium),那正正與浮針患肌理論中所要處理那層皮肉之間的疏鬆結締組織連繫。當浮針醫學新思維遇上科學新發現,是巧合抑或大勢所然?

浮針的操作涉及皮下疏鬆結締組織,浮針在皮下掃散,直接對軟組織細胞作出影響,這個影響是物理性的。它不談「得氣」,不插在穴位,與經絡無關,只對付患肌,全都是有形有相的東西,可以說清楚、摸得着、看得到。可以說,浮針醫學為傳統針灸學開闢一條科學之路,它既來自傳統,又運用現代醫學有關肌肉解剖、血液學、神經系統等範疇,把治病思路說得清楚明白。浮針醫學既傳統又現代,它改變了整個醫療觀念。

作者為註冊中醫(針灸) 

 

[信健康] 想行萬里路;先要身體好!【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