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為而為 捨我其誰

鄺國柱醫生 | 2020-03-25
由於世界多國的疫情已失控,醫療系統崩潰,各地前線醫護人員都本着「雖深知不可為而為、但捨我其誰」的態度勇往直前,筆者在遠方祝願他們抗疫成功,亦要向內地殉職的醫護作最高敬意。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剛出版《新冠肺炎防治手冊》,內容十分詳盡及系統化,都是內地醫護人員用血淚和生命換來的寶貴臨床經驗,他們更第一時間利用互聯網(covid-19.alibabacloud.com)和各界分享這些重要資訊。雖然內容十分技術性,但筆者特別節錄了某些段落與大眾分享,好讓大家更全面認識新冠肺炎,以便全民同心抗疫。

要準確診斷新冠肺炎,選擇合適的標本類型、正確的採集方法和時機,對提高檢測靈敏度十分重要。標本類型包括:上及下呼吸道標本、血液、糞便、尿液和結膜分泌物等。因下呼吸道標本檢出核酸陽性率較高,應優先採集。新冠病毒的釋放峰值出現在發病後3至5日,因此,發病初期如SARS-CoV-2核酸檢測陰性,應連續隨訪採樣檢測,核酸陽性率會明顯提高。在呼吸道標本核酸陽性的確診患者中,約30%至40%患者可在其血液中檢測到病毒核酸;約50%至60%患者可在糞便中檢測到病毒核酸;尿液標本核酸檢出陽性率很低。呼吸道標本、糞便、血液等多種類型標本聯合檢測有利於提高疑似病例的診斷靈敏度。病人受感染後會產生特異性抗體,在患者發病後10天可檢出IgM抗體,隨着血清抗體水平升高,病毒核酸載量逐漸下降。以上發現正好支持筆者在另一篇〈在疫(逆)境中前行〉一文中的建議(除深喉唾液外再用糞便及血中抗體作檢測,有助識別隱形病人)。

肺部影像學檢查在COVID-19診斷、療效監測及出院評估中具有重要價值。病情進展多發生在病程的7至10天。而具備典型肺部CT表現者,即使核酸檢測陰性,亦應隔離並連續行核酸檢測。病情緩解後,磨沙玻璃樣陰影可完全吸收,但部分實變病灶會遺留條索樣或網格樣纖維化病灶。

由於世界多國的疫情已失控,醫療系統崩潰,各地前線醫護人員都本着「雖深知不可為而為、但捨我其誰」的態度勇往直前,筆者在遠方祝願他們抗疫成功,亦要向內地殉職的醫護作最高敬意。

作者為呼吸系統科醫生

 

[信健康]捍衞健康非難事,新冠肺炎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