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沉默的攜帶者

李思齊教授 | 2020-04-09
筆者認為,人與人之間保持防感染的社交距離是重中之重,因你不知站在你旁的人是否為「無症狀感染者」!

近日,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警示,本港或將迎來疫情大爆發!但眼見有些市民的防護意識卻有所下降,如聚會、聚餐者日漸增多,因此,梁院長大力呼籲市民,應繼續採取各防護措施、保持社交距離。

筆者認為,對普通民眾來說,人與人之間保持防感染的社交距離是重中之重,因你不知站在你旁的人是否為「無症狀感染者」!

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無症狀感染者」是指無臨床症狀(如發熱、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等標本新冠病毒病原學或血清特異性IgM抗體檢測陽性者。科學期刊Nature近期一篇題為〈隱形冠狀病毒感染者可能引發新的疫情〉文章指出,無症狀或症狀輕微者,可能佔所有新冠肺炎感染者的60%,因此,這些「無症狀感染者」是否可能成為傳染源及傳染強度,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

免疫反應造成

在一般情況下,「無症狀感染者」分為兩種情形:

一是感染者核酸檢測為陽性,14天觀察期後仍無任何臨床症狀與體徵;

二是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採樣時無臨床症狀與體徵,但隨後出現某種臨床表現,即處於潛伏期的「無症狀感染」狀態。

對於出現「無症狀感染者」的原因,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金冬雁解釋道,這可能與1.病毒自身特性有關,2.與患者的感染途徑和感染病毒量有關。

蝙蝠身上有新冠病毒而不出現症狀,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在人身上。例如,可感染人類的其他4種冠狀病毒,也只能引起人類出現普通感冒的症狀,所以有新冠病毒出現「無症狀感染者」,這可能與病毒自身的特性有關。對於有新冠肺炎患者自身來講,患者出現症狀,主要由免疫反應造成,如果病毒沒有激起患者的免疫反應,就不會表現出症狀。如患者免疫反應很強,免疫系統能把大部分病毒抑制,但同時尚未把病毒完全清除,就可能表現為「無症狀感染者」。另一種情況是,如患者免疫缺損或者被抑制,那麼出現症狀的可能性就比較小,故新冠病毒出現「無症狀感染者」並不奇怪。

三大防護要點

據近日的統計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率為6.3%,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率為4.11%。《美國醫學會雜誌》的一篇文章稱,呼吸系統的病毒易通過咳嗽或打噴嚏釋放,而「無症狀感染者」被稱為「沉默的攜帶者」,無咳嗽等症狀,傳播的概率相對較小,但預防難度較大,因此有人推測,「無症狀感染者」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疫情大爆發。

故此,筆者認為須注意以下3個「無症狀感染者」的主要來源:

1.有疫區旅行史、居住史者;2.新冠肺炎病例接觸者;3.來自疫情密集區域者。但在未檢測的情況下,很難區別「無症狀感染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宜堅持遵從WHO的建議:與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離(筆者認為此距離也不夠,實有待修正);對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進行消毒;經常並徹底清洗雙手;避免用手觸碰眼睛和口鼻等。

大瘟疫下,勿存僥幸心!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研究員:文芊

 

[信健康] 洗鼻真的可抗疫? 中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