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急起直追

在限聚令、社交距離及為入境者作即時化驗等措施下,香港總算渡過第二波,每天新增個案從高峰回落,但疫情仍未過去,世衞總幹事早前仍警告各國勿過早放鬆防範,只希望再沒有第三第四波疫情出現,令全球盡早重拾運作軌跡!
每逢大災難後,總會有股力量促使社會進步。摧毀性的二戰促進了科技進步,造就噴射引擎發展,令旅程節省不少時間。較近期的SARS,促使香港成立衞生防護中心,各醫院亦做好防感染工作,減少院內感染個案。這次新冠病毒的影響比SARS嚴重得多,相信日後定必成立檢討委員會,檢視做法,提出建議,改善香港對輸入或本土性疫情的處理,令香港不致停擺3個月!
弄至全球超過200萬人確診的失控狀態,世衞也要認真檢討其角色和做法。衞道者會說這總比歷史上的幾次流感大流行(1918年、1957年和1968年)輕微,不過時代日益進步,是否應比目前做得更好,大家心中有數;在民族民粹主義抬頭之下,要協調各大國實非易事,希望這次能敲響警鐘,令各國有所警惕,不要再令世界蒙受難以想像的經濟損失!
做實事乃基本
香港經歷SARS的慘痛教訓,理應在抗疫上具領導作用。無奈上半年社會運動令市民政府之間毫無信任可言。一個低民望政府,做決定難免畏首畏尾,容易錯過天機,就連宣布緊急應變計劃,也要待特首從外地回來。反觀台灣派往武漢的觀察團1月中回台後,立刻開記招告知情況不妙,隨後即停止與武漢的飛機往來,絕不拖泥帶水!
在追蹤接觸者方面,澳門新加坡台灣都用到警察消防員協助追蹤接觸者,南韓更利用大數據、消費資訊等協助追蹤;香港又因社會運動,警察仍忙於防暴工作,衞生署人員有限,既要嚴守邊境,又要處理檢疫中心和追蹤接觸者,分身乏術。
另外的範疇就是資訊科技,台灣的檢疫手帶做得很快,當台灣和澳門可在數天內用資訊科技平台讓市民有秩序地購買口罩,為何香港不能?是不可為還是不為,還是香港崇尚自由,不希望配給?這些問題值得深思。曾令港人驕傲的資訊科技是否應急起直追?
以前的管理經驗告知,管理層的威信不是巧言令色就能建立,最基本是做實事,特事特辦,讓市民見到!我對政治幼稚,上半年社會運動期間曾經問自己,若天災出現會否令香港重新團結起來?
沒想到新冠病毒殺到後,強硬依舊仇恨依然,立法會仍未能正常運作。幼稚也許是必須的,有幼稚的人問幼稚問題,社會才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