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膽固醇管理 預防心血管疾病

2020-04-24

文:周志康.心臟科專科醫生

控制膽固醇指數,等同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一旦膽固醇超標,出現這些致命疾病的機率可比平常人高出三倍。讀者可以想像,我們的血管是一條水管,膽固醇猶如垃圾,如果垃圾堆積太多,就會令水管收窄,導致水流不通。同一道理,血管因堵塞導致血流量不足,影響血液供應心臟肌肉所需,就會出現冠心病及其他血管疾病。

李先生(化名)剛四十歲,肥胖,經常吸煙,而且無肉不歡;最近他常覺胸痛,檢查下發現動脈血管嚴重堵塞,必須進行「通波仔」手術,成因之一是其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已達至4.2mmol/L!雖然李先生已經完成手術,但為免復發,筆者要求他戒煙及減重,並秉持多菜少肉的飲食習慣及適量運動,同時以藥物降低膽固醇。李先生家有妻兒,相當擔心一旦復發,病況會更加嚴重,令家庭失去經濟支柱,因此努力遵從筆者指示;現時他的壞膽固醇已跌至1.6mmol/L ,暫時避過復發危機。

理想指數定義人人不同

膽固醇超標定義雖因人而異,須按患者年齡、可有疾病如冠心病、中風、高血壓、糖尿病或腎病等來決定。健康人士的壞膽固醇可低於3mmol/L,但如有高血壓或糖尿病,就要低於2.6mmol/L。若然曾中風或有冠心病,代表已經出現併發症,必須嚴防,昔日對這些高危人的壞膽固醇要求是低於1.8 mmol/L,但歐洲心臟協會(ESC)於去年發布嶄新血脂管理指南,希望他們的指數可低於1.4mmol/L。原因是有研究顯示,每減1mmol/L膽固醇,可減少20%冠心病病發風險;儘管患者可能已接受過通波仔手術或其他治療,但血管持續有壞膽固醇累積的話,始終有復發的一天。因此將指數標準推低,是希望進一步減低對血管的損害,長遠能夠避免復發。

控制膽固醇的方案是達標治療(Treat to target),因應患者需求來制定個人化治療。假設A、B患者都是60歲,膽固醇指數相若,但A患者同時有高血壓,那麼他的膽固醇指數便要低於2.6mmol/L;B先生因為有冠心病及曾經中風,指數就要控制在1.4mmol/L以下。如果是輕微至中等的高膽固醇,未有併發症,第一步可從保持均衡飲食、減少飲酒、戒煙及增加運動等來控制。基本上只要做足上述功夫,已可改善膽固醇指數。假如做盡這些方法仍不奏巧,就要考慮加入藥物幫助了。

他汀類藥物可控膽固醇數字

假如確診時膽固醇甚高、已知家族成員有早期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歷史,或是患者本人年輕時已有冠心病及高膽固醇等問題,就應考慮及早用藥,減少膽固醇對血管的破壞。最常見的降膽固醇藥物是他汀類藥物,可減低肝臟製造壞膽固醇,屬降膽固醇的第一線藥物,已經使用多年,功效及安全性早獲確定。除非患者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最高份量後,指數未可達標,便要加入其他藥物;或是出現難以承受的副作用,就有可能需要更換其他藥物。不過,根據筆者經驗,患者使用他汀類藥物,並配合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大多數患者都能將指數控制良好,副作用亦不常見。多個研究顯示,此藥能有效降低膽固醇指數,減輕心臟病發風險。

很多患者都不希望長期用藥,但如果已出現心血管疾病,代表要更嚴格控制膽固醇,才可預防復發;我們很難單靠改善生活模式來讓膽固醇降至極低,因此藥物的角色至為重要。至於未有其他併發症的高膽固醇人士,用藥後三個月如果指數已經下降至比理想水平更低,醫生或會考慮為其減藥甚至停藥。但要注意,指數一旦反彈,就要恢復用藥。希望讀者明白,用藥的原因是希望讓膽固醇維持在理想水平,最終能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為末來的健康着想,我們應以正面態度看待藥物治療。

戒口無用實屬誤傳

藥物固然有效用,但醫生同時要協助患者管理生活模式,否則也難以令指數回到正軌,確保日後健康。近年有關於膽固醇的資訊在網上流傳,指身體七成的膽固醇由肝臟製造,只有三成從飲食攝取──以蛋黃為例,即使含較多膽固醇,然而只對身體有三成影響,所以影響不大,加上蛋黃有其他營養素,所以進食反而對身體有益,我們不必特意戒口。但筆者必須澄清,如果本身已經膽固醇過高,再額外從食物吸收這三成膽固醇,已足以影響指數升幅,對健康始終有弊無利。因此不管是健康人士抑或高膽固醇人士,也要保持健康飲食,特別是減少進食含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的食物,因為這兩類食物均可增加壞膽固醇,反式脂肪更可同時降低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對血管帶來極大破壞。

(資料由客戶提供)
PP-LIP-HKG-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