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而後還

顧小培 | 2020-05-22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疫症爆發,全世界「倒瀉籮蟹」。西醫在此役中缺點盡露。一句話就可概括說完了:醫生抽屜裏,並沒有藥應付這病,所以無能為力。不少人於是開始反思:所謂「醫」,究竟涵蓋的是什麼?該怎麼樣處理才適當?我們現正在推行的,管用嗎?足夠嗎?有這些想法的,尤其包括我們中國人。因為我們一向有不只一個選擇,除了西醫,還可以有中醫。是不是時候要向中醫求助了?

現今的香港人大部分只信西醫。是不是西方的醫學好一些?不盡然。只可以說,西醫能夠更詳盡具體地表達其醫理,每每可示人以數據;再者,西醫和西藥有比較嚴謹的管制。此外,一般西醫都曾有訓練,懂得在人體中動手術。僅此而已。

西醫也曾有過一段十分蒙昧的歷史。在歐洲,從前有所謂「四大氣質」學說(Four temperament theory), 倡議人體受四種體液支配,包括血液(sanguine)、黏液(phlegm)、黃膽汁(choler)和黑膽汁(melancholy)。西方醫學之所以能在過去百多二百年中突飛猛進,乃是歸功於精密的儀器,尤其是顯微鏡。現代的研發更能彰顯出具體參考數據,這些數據一方面令之前的謬誤現形,另一方面,也使正確的推論更清晰可信。

在中國,有陰陽五行、虛邪賊風的想法。除了治病,中醫更提倡「滋補」,意思是滋養補益,補的對象是氣血陰陽之虛。補益理論之一可見於《難經》:「損其肺者, 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衞;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中醫理論再引入五行,並以五行配於五臟。

廣州話有一句江湖俗語:「出得嚟行,始終要還。」這裏說的「行」,乃是「行走江湖」之意,不單單是移動,也包括了「從事」。同樣的用法尚有例如「行醫」、「行善」。在江湖中行走以至行事,免不了有恩怨。受了他人的恩, 乃是欠了人家的人情債;另一方面,若是招惹了怨仇,早晚也須有解決的一天。哪可以不「還」?

回說「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樣東西的「行」。它們在「出得嚟行」之後,亦必然會「還」。中醫將五行配上(例如)五臟,從而聲稱五行可以帶領這些器官相應地「還」一些虛與補的實效。於是說,培土生金,肺虛者補脾;補火生土,脾虛者補命門;滋水生肝,肝虛者補腎;清金滋水,腎虛者補肺;補土生火,心虛者補肝。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