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現象

顧小培 | 2020-05-25

上一篇說的廣州話俗語「出得嚟行,始終要還」,內中提及的「行」,乃是「行走江湖」之意。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裏所說的「江湖」並非一些顯赫之處所,而是指四面八方平實之地域。所謂「遠」,解作廣泛,遍及江河湖泊,三江五湖。《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范蠡幫助越王勾踐修備國富,雪會稽之恥,成為五霸之一。功成之後,他卻因認為「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於是自動退隱,「乘扁舟浮於江湖」。范蠡當然不是轉作以舟為家,也並非長居水上。太史公這句說話,只是施展了他的文筆,而不是出於其史筆。所謂「浮」於江湖,不單單是移動,也包括了活動,正如「出得嚟行」中的「行」,泛指待人接物,處世從事。

中國人說的「五行」,乃是特意選出來的五個基本單位,是為金木水火土;視之為元素,說它們能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再而以其相生相剋的性質,連同它們「在江湖中處世從事」的運行變化,以及引申出來的各種現象,譜成一套自然的道理,稱之為「五行」。《韻會》解釋:「五行,運於天地間,未嘗停息,故名。」

五行學說並非化學。涵括的不是金木水火土本身物質的具體性能,而是一組抽象理論,指五種不同的屬性。歸根結柢,其中的指導思想是為「天人相應」,也就是說,人間各式各樣的物體和現象,都可以與這五樣天然的東西類比。因此,若以五行為中心概念,可以引申出五方、五臟、五色、五味,以至五常等,各各配對。再以五行的個別屬性,可以進一步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分別歸納。簡略扼要地說,凡具柔和特性、有生發作用的統屬「木」;具炎熱特性、有燃燒作用的統屬「火」;具發育特性、有生長作用的統屬「土」;具肅殺特性、有端本作用的統屬「金」;具閉藏特性、有滋潤作用的統屬「水」。五行之道,由天象致用於人象,乃是將自然界的天然現象,與人體中的生命活動聯繫起來,形成了體內外環境(相類五行)的結構系統,再加一個「統一性」的假設,以闡釋後者的來龍去脈。

可以這樣說,五行基本上源自原始性的所謂「現象學」(Phenomenology)。現象的資訊主要來自眼睛,輔以耳口鼻身的其他感官功能。單憑「現象」所得,並不一定是錯,但若只看表面就妄下斷語,往往會是膚淺。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