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陰陽五行

顧小培 | 2020-05-28

中國古人看到宇宙萬物一般都具有兩種性質,各各對應、相反相成,於是推論歸納,藉之形成一種抽象思想,再而發展出一套思維法則,是所謂「陰陽」。《老子》形容「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然則「陰」與「陽」只屬概念,甚至只是死板板的兩個字,只可以用以形容事物的「對立狀況」而已,怎能在其中衍生一些靈活的思想和思維?箇中的「靈動」又從何而來?基本上古人悟到:這兩種形態既是對立,同時也有統一的關係,可以引致「變化」。有如天地、日月、晝夜、水火等現象,具體例子俯拾皆是。《靈樞》指出:「陰陽者,有名無形。」若把其中的道理從表面的形態抽出來,可以得到一個所謂「陰陽消息」的結論。在這裏,「消息」是「此消彼長」的意思。

「陰」代表消極、柔弱,陽則代表積極、剛強;兩者各自亦遍及具有同樣特性的的事物和現象。陰陽學說的內涵,基本上可以用「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八個字一言以蔽之:陰與陽在對立的同時,也互相依存,於是彼此消長,再而轉化。專注研究這些道理的人,我們稱之為「陰陽家」。

陰陽家盛行於戰國末期,其中表表者是齊國的鄒衍。他繼承了自古以來「陰陽五行」之說,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作為理論基礎,建立他的一套宇宙觀;並提出「五行相生,五行相勝」,也就是「相生相剋」的理論,用這理論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他再進一步提出「五德始終說」,將相類的道理,比附到王朝的興替變動,以至人文社會的更替發展。及至漢朝,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將他的陰陽五行學說與儒學相結合,令陰陽之道被納入儒家的正軌。

儒家的「五倫」基礎思想,本來已受統治者所喜,因為其中鼓吹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人際關係,可以為社會奠立秩序。《春秋繁露》將君臣、父子、夫婦之義,與天地星辰、陰陽五行等各種自然現象相比附,令「五倫」的封建秩序和等級制度,更得以神化了。

東漢的漢章帝主動在白虎觀召開會議,由當時的高官和學者各各陳述其見解,但暗中推動儒學的「陰陽五行化」。會議結論作成「白虎議奏」,再由班固寫成《白虎通義》一書。從而被陰陽五行所綑綁的,也包括中國醫學的學術思想。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