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病與心血管疾病密不可分 減少患病風險由降低膽固醇做起

2020-06-24
腎科專科醫生林萬斐醫生。

根據2017年的數據,腎病於香港屬第六號致命疾病,若不及早治療,可演變成腎衰竭。腎衰竭患者因腎臟功能下降,血液中的廢物和毒素無法被過濾,積聚在體內,致有機會損害身體重要器官,以及引發嚴重心血管疾病,甚至生命受到威脅。

腎病是所有腎臟疾病的統稱,其實腎病有很多種,可簡單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包括腎小球炎、腎病綜合症、隱匿性腎炎等;後者包括糖尿病腎炎、痛風腎病、腎結石等。若日常生活中經常忍尿、長期飲水不足和睡眠不足、經常服食止痛藥、經常進食高鹽份或高尿酸食物如動物內臟、鴨鵝等,均會對腎臟造成一定傷害,大大提高患病風險。

隱形殺手 慢性腎病無明顯徵兆
腎科專科醫生林萬斐醫生表示,腎病是隱形殺手之一,很多時都毫無徵兆,因絕大部分病人在患病初期到中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若小便帶泡(皆因尿蛋白增加)或帶血、夜尿頻繁、水腫、排尿異常(尿量變得過多或過少)、身體容易疲倦及精神萎靡等情況,便需多加留意。如有懷疑,應該及早進行身體檢查,以防患上了慢性腎衰竭而不自知。目前香港患有不同程度腎病的人可能數以十萬計,實際有迫切需要排隊換腎的也超過2,300 人,而且近年患病及死亡率亦有上升趨勢,情況實在令人擔憂。

林醫生指慢性腎病初中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如遇有小便帶泡或帶血、夜尿頻繁、排尿異常等情況,便應多加留意,及早進行身體檢查。

慢性腎病患者 多有三高問題
由於慢性腎衰退像是機件老化、耗損一樣,故治療目標旨在延緩腎衰退的速度。林醫生強調,若不妥善控制病情,更有可能導致其他併發症產生。其中腎功能衰退而誘發心血管疾病機會奇高,發病率更以倍數上升。而慢性腎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情況亦非常普遍。林醫生指,一般都會建議他們服用降膽固醇藥物,來減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皆由於壞膽固醇過多而造成,「很多腎病患者認為只需對症下藥,單一治療腎臟便可,但往往忽略了對身體其他方面的護理或對其他疾病的控制。以高血壓及糖尿病為例,患有高血壓會令腎臟的小血管收窄或拉緊,令腎臟無法進行正常的過濾工作,使多餘的水份、鹽份和毒素無法排出體外;而血糖控制欠佳的話,會破壞腎臟內的血管結構,令血管硬化,同時影響血液供應。腎臟的過濾功能受影響,繼而導致腎功能更差,兩者均會嚴重增加腎臟負荷,造成惡性循環,最終演變成慢性腎病及腎衰竭。」

口服降膽固醇藥物
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他又解釋,大部分慢性腎病患者均具有膽固醇水平過高、高血壓及糖尿病等心血管問題的高危因素。所以當腎病患者未能控制膽固醇水平,以及有血糖和血壓過高的情況,相信已極大機會患上心血管疾病;又如當糖尿病患者被發現有微蛋白尿時,已反映其腎功能已受損。由此可見,腎病與心血管疾病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慢性腎病患者應從生活習慣及藥物治療兩方面著手,雙管齊下地嚴格監管膽固醇水平。患者一方面保持少鹽少糖的良好飲食習慣,平日多喝水多運動,另一方面要聽從醫生的指示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現時降膽固醇的口服藥物主要以他汀類(Statin)及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兩種為主。他汀類藥物療效較顯著,但並非每個患者都能承受中至高劑量的他汀,一般醫生都會處方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予以輔助治療,配合他汀一同服用,減低肌肉發炎等副作用之餘,亦達至相輔相成的治療效果。

*請注意上述藥物均為處方藥物,使用前請諮詢醫生。

成功輪候換腎人數少於1%
平均時間超10年
支持器官捐贈 延續更多生命
腎臟移植(俗稱換腎)是末期腎衰竭患者重獲新生的唯一希望,可惜本港的器官捐贈率一直偏低。據衞生署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 年中,香港有超過2,300 名患者正在輪候換腎,屬器官移植等候人數最多的組別,但由遺體及活體的腎臟捐贈卻僅得21個,代表能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只有少於1%,而且平均等候時間更超過10 年或以上,情況並不樂觀。所以,醫學界一直懇切鼓勵公眾參與死後器官捐贈計劃,令更多苦候中的病人受惠,延續生命。如有興趣參與的市民,可登入衞生署器官捐贈網頁https://www.organdonation.gov.hk/tc/statistics.html作網上登記。

本健康專欄由MSD 贊助
HK-ATO-00048 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