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急症室經驗服務社區

2020-06-18

遇上緊急病症,市民普遍都會到醫院急症室求診。當急症室輪候時間相對較長時,較輕緩的急症則未必能夠即時獲得處理。在醫院急症室工作超過二十年的林俊華醫生,兩年前毅然離開醫院,希望憑藉自己在急症室累積的經驗,服務社區。

在急症室工作多年,林俊華醫生早已習慣爭分奪秒地工作。「送到醫院急症室的,不少是心臟病發的病人,這一秒鐘還在跟他傾談及檢查,下一秒鐘他可能已經休克。如果未能把握黃金時間為病人進行急救,病人生命有可能受到威脅,因此要盡快為病人用心臟除顫器(AED)以電流進行刺激。曾有病人試過用完心臟除顫器幾秒後,已回復清醒及正常對話。」

在急症室服務多年,林醫生認為,從社區過渡至急症治療的醫療服務上,仍有提升的空間。「就以心臟病為例,如果患者由普通科診所轉介過來,大多數診所未能提供到病人的心電圖。數年前有政府醫院進行小型研究計劃,於部份救護車上設置心電圖監察儀,心電圖在病人抵院前已傳送到醫院。急症科和心臓科醫生便可事先在醫院準備,病人送院後能隨即加快接受溶血藥物治療或手術,減低死亡風險。現時心電圖儀器仍然未普及至所有救護車,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惠及所有病人。」

進行急症檢查有備無患

林醫生認為,即使患者求診於普通科,在適時加入急症檢查仍有助做好風險把關。「有些病症的症狀表面看似輕微,但有機會是緊急情況。因此當個案有機會是緊急狀況時,盡快為病人進行最基本的急症檢查十分重要。憑藉急症檢查能夠先排除非緊急的個案,並盡快為緊急的病人提供合適的治療或轉介。」

診所開業至今,林醫生坦言緊急求診的病人不多。以往在急症室九成病人屬緊急性質,現時在診所最多只有一成緊急病人,且不會有嚴重創傷及大型交通意外的傷者,但有備無患卻很重要。「很深印象是一年前有位六十多歲的男病人前來求診,說自己胃痛得很。但我細問之下,他既無胃痛的病史,而且病人痛至汗流如雨下,極不尋常。於是即場為病人檢查心電圖,證實是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服用通血管藥後,情況才得以紓緩。」

分流處理輕緩急診個案

除了救助緊急病人,遇上程度較輕緩的急診個案,也可以先作初步的分流處理。林醫生以鯁骨為例子,「鯁骨是市民較常遇到的急症情況之一,但大眾往往不知道該尋求哪一科的專科醫生協助,其實市民可以先找醫生作初步檢查。由於大部分鯁骨的個案中,其實魚骨已經滑落,沒有插着傷口。傷者的異物感其實來自喉嚨擦傷,吞嚥時觸及傷口而引起痛楚,醫生只要處方普通消炎止痛藥,已可解決問題。至於有魚骨鯁在喉嚨的,醫生會要求病人平躺,用儀器協助擴張鯁骨者的喉嚨,如果能確認魚骨位置,則會用手術鉗把魚骨取出。但魚骨如位於更深入的位置,就要轉介至耳鼻喉科醫生或外科醫生作內窺鏡檢查,以取出骨頭。變相若遇上此類輕緩個案,求診者毋須在急症室等候數小時,可以到診所先進行緊急處理。」

「讀醫時已愛上做小手術,但在急症室卻苦無機會,因為縫針工作多由護士代勞,只有較複雜情況下才由醫生下手,所以當時即使工作再忙,也盡量抽時間加入飛行服務隊,可以親自落手幫助有需要的人。現時反而可以親自為傷口縫針、為患者割皮膚粉瘤或脂肪瘤,重拾施行小手術的樂趣。」林醫生一臉滿足道。

不過最意想不到的是,第一個在診所縫針的患者,竟然是個只有4個月大的女嬰。「女嬰手指𠝹傷至流血,父母很緊張抱來給我診治。其實傷口不算大,但既不能落麻醉藥,又很難令小寶寶坐定不動,最後也成功完成縫兩針的小手術。現時小女孩已兩歲了,每次經過也來跟我打個招呼。」

社區診所人情味濃

林俊華醫生強調,這也是社區診所與急症室很不同的地方,「以往急症室的病人,嚴格來說只會見一次,而且也是來去匆匆,病人之後是什麼情況,大多不得而知。社區診所就不同,因為病人都是街坊街里,出入見面總會互相問好,甚至會帶點心、蛋撻來診所探我,與急症室相比,人情味濃很多。」

(資料由林俊華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