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流感大流行
3月尾《華爾街日報》有文章分析過往6次大災難對經濟的影響,看能否預測新冠肺炎的影響。最能和新冠肺炎扯上關係的就是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又稱西班牙流感。文章指當年美國某些州份為免引發公眾恐慌,延遲關閉學校教堂戲院等設施;而愈希望減低恐慌的州,死亡人數愈多。在求證心推動下,我找來兩篇醫學文獻,認識當年大流行的情況。
西班牙流感爆發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完結。為免影響國民心情和軍心,許多國家的報章都未作大事報道,時任美國總統對疫情亦沒公開講話。西班牙因沒參戰,可率先報道疫情,令人以為病毒源自西班牙,所以稱西班牙流感。
戰時,某美國參議員曾於1917年說「戰爭來臨時首當其衝受傷的是真相」。當時美國通過法例,若「對美國政府發表、印刷、撰寫、刊登任何不忠、褻瀆或侮辱性的言論」,無論有多少真確成份,有機會遭受20年牢獄之苦,弄得人們害怕批評政府。有些州份對疫情報道不多,官員又選擇只說一半真言或謊話,對疫情的來臨是先作無根據的保證,傳媒更沒發揮監察角色。芝加哥的公共衞生官員更說他不會做任何影響社區士氣的事,「我們的責任是避免引發公眾恐慌,因恐慌能比疫症殺更多人」。當然,過度恐懼確會帶來更多破壞,但各州長呼籲民眾冷靜同一時間,市民卻見鄰州疫情之嚴重性,逐漸破壞官員公信力。不實的保證產生更多不信任,把恐懼變成更難處理的恐慌恐怖。
另篇論文分析美國17個州,採取關閉學校、教堂及戲院等社交距離措施的先後,可見早實施的州份(這都是較遲受疫症影響的州份),最高每周死亡率及總死亡人數都比遲實施的低;因是美國本土,所以沒關閉邊境的做法。若疫情未完結時重開設施,死亡率也會有所上升。畢竟這疫症發生在一世紀前,生活模式不同,掌握數據又不齊全,最準確反映疫情嚴重性莫過於流感死亡人數,這有局限性但也足以反映社交距離重要性。
社交距離之重要
適當憂慮能促使大家做好風險管理,不易墮入恐慌陷阱。此乃一行禪師教導處理情緖之法。情緒只要適當有其存在價值,問題是怎去辨別適當而已。台灣及香港處理疫情上各有成績,雖然台灣確診數目及本地個案比例比香港低,但香港有陸地口岸,正常中港人流令關口難以全封。香港能成功處理疫情,實有賴港人適當的憂慮和危機意識,即時撲口罩潔手液、勸家傭放假不外出等,可見民間智慧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