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是行為改變的大障礙

劉知行醫生 | 2020-06-18
醫者用病人易懂的言詞和尊重的用語來分享相關的專業知識,沒必要勉強對方認同和接受,這樣可更有效地讓人樂於接收新知識並減少抗拒。

每當發現病人的不良健康習慣時,即時的反應是想矯正他。為求讓他們迅速作出改變,醫者都傾向以害處忠告或以益處游說對方。可是不管如何落力,病人依舊無動於衷,為什麼?原來,許多人並非不願意改變現狀,只是對於要改變的行為存有誤解而卻步,所以說,誤解是左右病人行為改變的一大障礙。以下,讓筆者分享兩個案例來說明一下。

個案一:「我知道吸煙沒好處,但我不可能戒煙,因為聽見有些朋友戒煙後不久就患重病或死亡。」

這是一位年約60歲的病人,來診所只是看傷風感冒。知道他有抽煙習慣40多年,我便把握機會讓他關注這事情。他的回答看來挺荒謬,明明是抽煙會引發重病和死亡,竟給他說成相反了!該怎麼回應他好呢?恥笑他把歪理說成道理?直接告知他正確的科學實證?莫理其抗辯而繼續勸他戒煙?抑或為免爭吵而停止談論這話題呢?上述回應,皆不可能有效增加其戒煙動力。

「我也聽過別人跟你一樣這般說。我實在也不太理解,既然大家了解吸煙危害健康,為何停了反而更差?」我嘗試好奇地提出疑問,沒帶半點質問的語氣。

「聽說,我們這些長期抽煙者已適應了煙的有害物質,戒煙的話,反而一下子身體會崩潰而生病。所以只可以少抽一點但不能完全戒掉。」

「你一方面知道抽煙長遠對身體有害處,另一方面又擔心戒煙後會生病,倒是一個兩難。容許我問你,在什麼情況下你才會認真考慮戒煙呢?」

他深思熟慮後說道:「或許當我病到不能再抽煙吧!」

「是的,在那個時候,你的朋友看見你身患重病,同時又停止了抽煙,他們會否以為你之所以生病是因為戒煙?」沒等待他回應,我繼續說:「在一般觀察實驗中,我們只可找出不同事件的關聯性,並非因果關係。正如你觀察到戒煙跟患病好像有關聯,但因果可以倒過來。有的事件甚至沒有因果關係,例如多人游泳時,雪糕店的生意會增加,其實兩者沒有多少因果關係,只是大家同樣跟天氣關係密切而已。」

「你意思是戒煙不會增加患病機會?」他直起身子來若有所悟地問道。

「對,今天的科學實證是這樣說的。」我斬釘截鐵地回答。

堅拒用藥

個案二:「我的血糖是高了一點,我會在飲食、運動上再努力一點。不要給我服用糖尿藥,我怕一旦開始了便會依賴藥物,愈吃愈多,永遠也停不了。」

這是一位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在門診覆診了3年仍堅拒服用糖尿藥。無論她如何努力地在生活上作出調整,其血糖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同樣,這病人又是從觀察中錯誤地推理出結論來。她看見所有開始了服藥的人最終都是長期服藥,藥量還會不斷增加,有的到了最後要「打糖尿針」。這令她聯想起以前的吸毒者,大都是從開始時小量地吸食,逐漸不能自拔地愈吸愈多,到後期要轉打白粉針!如此類同的情節,糖尿藥不就如毒品般,可讓人產生藥物依賴嗎?

事實上,糖尿藥雖是每天都服用,但絕不會叫身體造成依賴。好比人要定時吃喝,你不能說是食物讓人產生了依賴!相反,是人們需要每天吃東西才有力量啊!

另外,糖尿病一般會隨着時間而加深,即使你已努力改善生活習慣和按時服藥亦然。當病情加重了,有些病人仍然堅拒增加藥物份量,更加不用說願意轉用胰島素針劑了。他們不少人視「加藥」或「打針」為懲罰,用來報應他們未盡全力做運動和「戒口」,因此每次覆診就如告解一樣「認罪悔過」,惟恐「災禍」真的降臨在他們身上!容讓這些誤解在病人心裏扎根,長此下去,不但血糖會持續高升繼而引致並發症,其心情也會逐漸低落而引發情緒病。

為了讓病人易於理解糖尿病的不同治療方案,筆者喜歡用「金錢」來比喻胰島素:當工人賺錢的能力(比喻胰臟製造胰島素的能力)隨着年齡漸長而下降時,生活開始入不敷支(比喻前期或早期糖尿病)。直至銀行儲備耗盡時,生活質素便受到影響(比喻糖尿病正出現病徵或在損害身體)。面對這個處境,可行的解決方法是減少開支(比喻在生活習慣上作出調整以減少身體對胰島素的需求)、更有效率地運用金錢(比喻有些糖尿藥能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又或多做幾份兼職來賺取收入(比喻有些糖尿藥可刺激胰臟增加胰島素分泌)。但隨着工作能力進一步下降,收入將無以為繼,屆時或需要依賴別人的金錢援助來過活(好比胰臟功能衰竭,需要轉用胰島素針劑)。

病人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可產生答案的正確資訊。

學生的數學題算錯了答案,給他寫上零分,然後告知正確答案,這並不能幫助學生明白錯誤。老師是會詳細檢視每個算式步驟,嘗試找出錯誤之處,若然有些步驟正確無誤,還是可以加點分數的。同樣,病人對病患存有誤解,可能只是源於一小片的錯誤資訊,醫者不應一併否定病人的所有推論。

言詞易明

當用求知的心態來聆聽其理據,於關鍵的內容上,用病人易懂的言詞和尊重的用語來分享相關的專業知識,沒必要勉強對方認同和接受。這樣可更有效地讓人樂於接收新知識並減少抗拒。正確的資訊有助病人推斷出正確的結論,「誤解」自然煙消雲散、不攻自破,沒有了這個大障礙,行為改變的路便可進一步暢通無阻了。

www.hkcfp.org.hk

撰文 : 劉知行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家庭醫生助抗疫? 健康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