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性傾向

陳健怡 | 2020-06-24
性傾向是指情感、心理或性慾上,持續產生感覺的對象傾向。根據腦神經科學家Simon LeVay(1991)及研究基因的Dean Hamer(1993)進行的研究顯示,性傾向是先天與後天所共同形成。

假日偶爾幫孩子打扮趣致造型,家人看不過眼,在旁碎碎念:「男孩子束什麼頭髮,長大後喜歡男生就不正常了。」當下心裏除了充滿「黑人問號」,同時亦為孩子的教育感到惆悵,何解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用「正常、不正常」來劃分從來都存在的不同性傾向?

性傾向是指情感、心理或性慾上,持續產生感覺的對象傾向。根據腦神經科學家Simon LeVay(1991)及研究基因的Dean Hamer(1993)進行的研究顯示,性傾向是先天與後天所共同形成。但由於人類的行為、想法會受社會文化、教育、信仰、外在環境等影響,在提倡「擁護傳統家庭價值」及「重視異性戀世界觀」的文化根基底下,往往突顯性小眾的「差異」。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有差異不是自然的事?為什麼又會攻擊「差異」的存在?台灣心理學家胡展誥在《我決定我是誰》的推薦序解釋到,人際之間出現的排擠與霸凌,很多時是因為不知如何與「差異」和平共處,所以選擇用攻擊甚至是消滅的行動處置對方,來換取內心的安穩。但歧視並沒有令世界變得美好,相反使霸凌行為變得猖狂,同時令性小眾變得自責,害怕在人前呈現真實的自己。

早前台灣某知名YouTuber便被媒體強行公開同性戀身份後,聲淚俱下致電母親,坦承自己的性取向,言談間表示「因為自己不喜歡女生,感到對不起媽媽」。媽媽一句「同性戀也是人,在我心裏只要你們活得健康快樂,這樣就夠了」,為網民上了一堂珍貴的性教育課。的確,將心比己,我們每一位也希望能無憂無慮地與喜歡的人相愛,快樂走屬於自己的幸福之路,不是嗎?

適逢6月是「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世界各地的團體組織都於網絡舉行支持活動。不妨花一點時間,在社交媒體搜尋#pridemonth來了解他們的想法,對他們多一份了解,傳遞多一份愛。

作者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主任

www.famplan.org.hk/sexedu

 

[信健康] 了解性傾向取態,支援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