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

天峯醫生 | 2020-07-01
接收第一個新冠病毒病人時,便是真正考驗的一刻。(香港中通社圖片)

香港新冠疫情未過,但總算相對穩定受控,筆者在之前的文章(刊於6月3日)提及,公營醫院也已經復醫復診,以補追因疫情被迫延後的其他醫療服務。

然而,在開展服務新常態的同時,也許仍然值得回顧一下醫院在過去半年與疫情戰鬥之中,許多教人感恩的點點滴滴。

政府1月4日公布了「對公共衞生有重要性的新型傳染病準備及應變計劃」,並啟動嚴重應變級別,跟着又在1月25日把應變級別提升至「緊急」。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事實上,作為站在最前線的公立醫院遠在「緊急應變級別」之前就已着手準備。

準備的當然不是真正的糧草,而是感染控制小組的同事們早已着手和臨床的同事們重溫感染控制的各項措施,當中少不了如何正確穿着和除卸個人防護裝備。適當穿除保護衣、手套以至口罩的先後次序和方法都要一絲不苟,一步也不能錯。即使一般醫護人員都有基本概念,但大戰將至,為要同事們一個都不能「中招」,所有醫生、護士、專職醫療等,更要包括臨床支援和行政支援的同事。總之只要有機會接觸到病人,尤其會在高危地區工作的同事們,都要確保在抗疫前「合格」才能獲委上陣。感染控制小組同事們的工作量和壓力之大,真的不足為外人道。

考驗 由急症室開始

除了身負訓練同事之重責,感染控制小組的同事們還要事先釐定好醫院內運送高危病人的路線。不講不知,由於每間醫院的地理環境和設計都不同,為了要將高危病人由急症室送上負壓病房而不會有機會影響到其他病人或醫護人員,其所經過的路線需要預先特別訂定,待真正有病人時就要和醫院行政部、保安部的同事合作和配合,全程「封路」,電梯也要專用,並要在事後根據既定步驟清潔消毒。這些事先安排好的種種,就是為了確保醫院在急轉的情況下仍能作出快速應對。在接收第一個病人時,便是真正考驗來臨的一刻。而考驗,是先由急症室開始。

雖然衞生署和醫管局一直有盡量適時的資訊,包括標示高危病人的指引,但不可忘記,在疫症初期,即使是傳染病的專家也未能對疫症有充分掌握,還有所謂的隱形病人,指引難免有時會未夠全面。更因為疫情變化太急太快,有時會被形容為「朝令夕改」。即使時至今日,為了要加強檢測的覆蓋率,也仍然在繼續衍生不同層次或不同程度的高危群組。每個群組需要檢測和隔離的程度都不同,亦隨時可以要因應疫情起伏而需要調整,只是「改」的次數沒有最初那時般頻密而已。

所以,即使有指引,身處醫院第一道防線的急症室仍要擔起分流、篩查以至診斷高危病人。幸而絕大部分的確診病人都能夠靠着急症室同事的經驗和專業識別出來始轉介上病房,這使到其他醫護人員和病人能先作準備,並受到適當的保護,從而減少在院內傳播的風險。

醫院的另一個挑戰就是隔離和負壓設施的安排。坦白說,不是所有醫院都有充分的隔離和負壓設施,但幸而醫管局總辦事處和衞生署有緊密協調和安排,因應各醫院病床的情況而把病人分流,這樣比單純靠病人居住的地區分流更能避免個別醫院設施飽和的風險,同時亦減低個別醫院醫護同事的工作量和風險,尤其當感染群組往往集中在某些地區。

此外,醫院裏的同事亦會不時調節不同病房的用途和策略。因為舊式醫院病房的設計未必統一,例如隔離房間的數目和病房的抽風設計都會有所不同,於是內科同事、護士和感染控制小組的同事便要一同研究如何調配不同病房,以適應疫情不同階段的不同需要,也要注意分隔男女病人的要求,可謂勞心勞力。

看官們也許想像得到,要更有效率地應用這些珍貴的隔離和負壓設施,其中一個方法便是加快病人流轉,而加快病人流轉的其中一個方法便是縮短病人等待檢測的時間。要縮短病人等待檢測的時間,一方面實驗室的同事不斷提高檢測的效率和加密檢測的次數,另一方面急症室的同事除了將高危病人轉介上病房之外,還會在病人上病房之前先幫忙抽取病人樣本作檢測,這樣做除了減輕病房同事的工作量,也為病人等待檢測爭取時間。

因應有機會面對爆發大型群組感染而對負壓設施需求突然大增的風險,醫管局設施管理部門和政府機電署的同事,在很短時間於不同醫院改裝了一些「二線病房」(Step-Down Ward),以供那些只有輕微症狀並已觀察一段時間仍然穩定的確診病人逗留。要注意的是,這類病人在很多其他國家地區都只會給留在家中,連入院的機會也沒有。

不要以為運作一間二線病房比其他病房簡單,一來這類病房沒有先例可循,而且這些病人和平時的內科病人很不一樣。他們通常都較年輕,「行得走得」,容易喊悶。但由於他們始終是確診病人,在未完全確定他們沒有傳播能力之前,醫護同事要用盡方法,好像事先播放中英文短片,和以顏色標示病房的不同區域(例如紅色區為病人區,黃色區為更換保護衣區,綠色區為醫護人員區),使病人不會因隨意走動而增加傳播風險。

分享 部門互相支援

病房要分區,醫院大堂也要分區。為減少醫院感染的機會,很多醫院在可行的情況下實施中央分流管理。病人到醫院,有看門診的,有見治療師的,有到藥房取藥的,有做不同檢查的,也有上病房的,更有同一天要去不同地方的。如果每去一個地方都要量一次體溫和填報有否病徵、旅遊史、高危職業等,既費時失事,亦令病人煩厭。中央分流管理便能一次性地在醫院大堂處理,但要做好中央分流,同樣有賴不同部門的同事一同協調、合作,缺一不可。

大部分時間醫院都禁止探病,惟一些長期住院的病人由於長時間未能見到家人而情緒低落。幸而有護士同事特意安排「病房視像探病服務」,還為老人家拿着視像電話,聽到電話傳來一句:「我好掛住你!」護士同事也動容。即使在中央分流站,同事同樣會想辦法理解病人家人的需要,就有家人因得以恩恤探望將近離世的親人,特意親自回到大堂向同事道謝。既有高效,又有人情味,難怪除了得到不少院內院外人士讚賞,連參與的同事們之間感情也日漸見厚。

疫戰初期,其中一樣最為人關注的自然是個人保護裝備。這問題在疫情初期最甚,知道有同事甚至自己想辦法購買個人保護裝備,也有同事為了節省個人保護裝備而調整了工作流程、用膳喝水的安排甚至去洗手間的次數。醫院方面亦有盡力提供資訊,令同事明白什麼情況需要什麼程度的保護裝備。要有足夠保護不在話下,但同時亦要合適合理。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倉務同事幾乎每天都在加班才能為各個臨床部門添置足夠各式各樣的裝備。倉務同事的責任就是要為各臨床單位或病房提供適時適切的裝備,他們為怕病房第二天沒有足夠的個人保護裝備,尤其在假期前,無論做得多晚也要完成所有病房才可下班。由於裝備數目和種類實在繁多,實在多得倉務同事的默默耕耘。

不過,所謂「相爭則不足,分享自有餘」。筆者工作的醫院內,各部門之間設有「互助區」。始終疫情每日都有變化,難免一些部門、病房一時間某裝備較為充裕,一些卻較為拮据。但只要一方要求,就會八方支援。「互助區」出現得最多的訊息是「Thanks!」醫院也從來沒有試過有同事因裝備不足而被迫以不合標準的裝備去處理高危步驟或照顧高危病人。

溝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醫管局總部差不多每天都有「防疫快訊」為同事提供適時的指引和資訊。醫院層面也有用不同渠道,有傳統紙張、電郵,也有流動電子版本,為同事提供短、快的重要訊息。但可能不為太多人察覺的是,發放訊息背後也需要有傳訊部的同事不斷收集資料、編輯、確保無誤並不斷更新,同事不時在半夜三更時分還在改稿。這些工作看似理所當然,但實質同樣是與時間競賽,同樣是一樣都不能錯。

撰文:天峯醫生

 

[信健康] 捍衛健康非難事,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