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個人精神健康

謝文琪 錢惠堂教授 | 2020-07-02
每個人也有責任維持心理健康,適當時要給自己休息,多做運動和飲食均衡,多點培養新興趣,並分配好社交生活的時間,享受和家人、情人、朋友相處的時光,那麼人人也能夠愉快地生活,做個有用、幸福和滿足的人。

談起健康,有人會進食多菜少肉的餐單來確保攝取足夠營養,也有人會透過健身和帶氧運動來增強心肺功能。的而且確,今時今日的都市人比以往更注重健康,可是大多數人只着眼於身體健康,想盡辦法去增強身體免疫力,卻往往忽略了擁有一顆健康心靈也是同樣重要的。事實上,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在2014年對健康的定義,個人的整體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交三方面的和諧、安寧。換言之,如果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不夠健康,即使擁有再強壯的體魄,整體上也不能稱之為「健康」的狀態。

不少人對健康的想法存有很大的謬誤,以為沒有疾病就等同於健康。事實上,即使你過去沒有被確診有精神病,也不代表擁有一個健康的心靈,因為精神或心理健康講求的是一種健康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每個人可以從心理之中,理解或察覺到自己的潛能,足以應付正常的生活壓力,表現出有成效的工作和生產力,並對相應社區作出貢獻。

沒精神病≠精神健康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對整體健康來說同樣是缺一不可,因為健康的心靈才能夠幫助我們克服每天的生活壓力,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難題,以及和他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好好享受生活,同時為人生訂立清晰的目標,面對人生大大小小的挑戰。

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也同時影響着生理健康,擁有健康心理狀態的人一般患病風險較低,壽命也較長。相反地,沒有健康的精神健康狀態,一旦遇上生活中的挫折,便不能好好重新振作,懂得從錯誤中學習和從壓力中成長。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速,經常睡眠不足加上食無定時,不但身體容易患上疾病,生活壓力太大也容易令精神或情緒上出現毛病。

根據2019年進行的「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指數處於不及格水平,香港人整體精神健康平均分亦創8年新低,100分為滿分下僅有46.41分,可見心理健康問題在香港已亮起紅燈。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運動和均衡飲食對身體健康有益,可是心理健康又應該如何維持呢?其實維持心理健康有很多方法,最首要是懂得如何面對壓力。

藉適當渠道宣洩壓力

香港有不少打工一族的壓力來源也是來自工作,由早到晚也在忙於工作,即使完成了一整天勞碌的工作後,回家後也要處理家務或是忙着回覆手機訊息,結果日積月累的壓力很容易令負面情緒一觸即發。其實生活中感受到壓力並不一定是壞事,只要我們懂得如何處理壓力,壓力也能成為我們的推動力。

當你感到壓力過大的時候,千萬不要無視它的存在,勉強自己繼續工作,而是要找一個適當的渠道宣洩壓力。每個人也有一套最適合自己的減壓方法,例如到遠離繁囂的地方走走,嘗試放下手機,讓自己腦袋放空一下,讓心境平靜下來,慢慢欣賞身邊的風景,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然後你便會發現其實減壓沒有想像中複雜,根本不需要依賴酒精或是透過瘋狂購物也能做到。

除了工作壓力,人生也少不免會遇到挫折,例如患上長期病患或是經歷親人離世的痛苦。面對挫折時同樣會遭受巨大壓力,甚至會面臨情緒崩潰的情況。

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要明白感到悲傷是正常的情感,不需要感到自責或認為這是懦弱的表現。傷心過後,便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卻能夠掌控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因此,擁有正向的思維對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能夠令人學習從挫折中成長。

此外,也不要輕看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因為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互相影響,有健康的身體自然也會令到心情愉快,而充足睡眠對身心健康尤其重要,所以要培養早睡早起的習慣,讓自己一天最少有8小時睡眠時間。

適量社交培養新興趣

另外,每天也盡量要抽30分鐘時間做運動,除了能夠鍛煉身體,也能有效控制腦部的壓力、荷爾蒙的分泌,從而有助紓緩壓力,絕對是有益身心。

培養個人興趣和嗜好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好方法,可以多利用公餘時間或假期學習新事物,把注意力寄託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例如烹任、語言或是與藝術有關的興趣,好好發展自己的潛能。空閒時也可以選擇做義工,關心社會上有需要人士,正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得到滿足感。

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是同樣重要的,工作忙碌之餘,也要安排適量的社交生活,開心時可以與朋友一同分享喜悅,但失意時也千萬不要封閉自己,可以嘗試和信任的朋友傾訴,即使不想跟認識的人透露煩惱,現時社區也有不少情緒支援服務,讓你可以透過電話或直接約見社工傾訴,共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個人都需要明白,在面對困難時,自己也不是孤獨一人的。

無論你有沒有曾被確診患有精神疾病,每個人也有責任維持心理健康,只要從生活細節做起,適當時要給自己休息,多做運動和飲食均衡,多點培養新興趣,並分配好時間在社交生活上,享受和家人、情人、朋友相處的時光,那麼人人也能夠愉快地生活,做個有用、幸福和滿足的人。

撰文:謝文琪_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研究助理

   錢惠堂教授_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教授及副院長(研究)

 

[信健康] 保護精神健康, 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