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子女復課後情緒

莊勁怡醫生 | 2020-07-06
每個人適應變化的能力各有不同,有些人第一天已開始適應,有些可能要花上數星期。

隨着本港疫情漸趨穩定,教育局於5月5日宣布分階段復課,及至6月15日,除了幼稚園K2或以下的幼童之外,全港中小學生也回校上課了。能夠和同學一起玩耍、一起學習,應該是一件令人興奮雀躍的事,但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一些父母或子女開始有焦慮的情況。父母和子女之間對學習的不同態度也可能造成不和。自6月復課開始,已有幾位學童墮樓身亡,令人心酸,當中有些只是小學生,情況令人擔心。有些個案似乎毫無先兆,所以父母或是老師更要細心留意,防患未然。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同年紀的孩子亦會有不同的情緒表現:幼稚園或初小階段的孩子可能會表現為經常哭鬧、睡不好;高小或中學生則可能表現為成癮行為(如打機成癮、濫用藥物)。

除了父母之外,老師在復課初期也要多留意學生的情緒狀態:學生常見的壓力反應包括腸胃不適、頭痛、發脾氣、緊張焦慮、睡眠質素欠佳(包括難以入睡、淺睡、早醒、多夢、發噩夢等),以致經常告病假(sick leave)或是拒絕上學(school refusal)。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生情緒變化跟一般學生不一樣,建議學校透過社工作個別支援,有需要時便應尋求專業意見。

父母「三多」:多聆聽、 多觀察、多方面準備

新一代的父母都知道聆聽對親子溝通的重要性,然而優質的聆聽需要環境和對方的配合,很多父母希望能夠和子女「傾心事」,但當子女說出想法時,有些父母立即作出評論和給予個人意見或答案,已是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在這情況下便會把說話吞回肚子裏。所以,父母聆聽時可以自己或子女的感受作回應,別過早發表評論和意見。

準備下台階

觀察方面,父母可在家觀察子女是否有以上的壓力反應,平日要外出工作的父母,便可在周末或是公眾假期多花時間和孩子相處,同時留意孩子的情緒、想法、興趣和日常活動。此外,復課的準備是多方面的,除了調節生活作息、準備開學用品之外,心理準備也不能少,對小學生來說,更要學習如何表達及處理較複雜的情緒,如尷尬、難堪、嫉妒、委屈等。

筆者在觀課期間,曾見過一位英文老師,她的學生大多來自基層,英語根底不太好,以致未能回答她的問題。這老師不斷重複地教學生:「When you don't know, say "sorry I don't know".」那些因不懂回答問題,站在全班同學面前難堪得面紅耳赤的學生,在老師簡單而直接的示範下say sorry,然後坐下,瞬間拆解尷尬的狀況。

有時候,當子女表現未如理想,為子女準備下台階,例如教導他們欠交功課時如何向老師開口,也能緩解壓力,從而幫助子女面對失敗。

父母「三不」:不着急、不比較丶不過分看重首次的成績

父母和子女要適應復課,難免要花點時間,每個人適應變化的能力各有不同,有些人第一天已開始適應,有些可能要花上數星期。完美主義的或是天生固執、難以改變生活習慣的人(可以是父母或子女)便要用較長時間調節,故此不用在學業上急於幫孩子「追落後」,因為過早的催谷只會造成過多的壓力,引起反效果,影響學習。

別跟人比較

父母別把孩子和他人比較,眼見其他孩子復課第一天已在積極狀態、精神充沛、家中網上學習的功課也做得好,父母難免心裏着急,要留意焦急時的說話較容易表現為負面的批評和責備,無形之中影響了關係。

家長也不要把不同的學校和老師互相比較:有學校多給功課和測驗考試,有些則較少。每間學校有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學校老師必定會衡量整體學生的狀況作分析,以釐定適當的學習安排。如父母擔心子女的學習進度,不妨多與老師溝通,共同找出適合子女的學習方式。

多一點體諒

由於網上學習有很大限制,這段時期的學習成效未能有效反映學生的實際能力,復課後老師亦應先鞏固學生在疫情期間的學習內容,有不少學校經過審慎評估後決定取消部分班級的考試,或以其他方式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度。不少父母(包括筆者在內)也鬆一口氣!然而,仍有部分班級或學校因各種原因而沒有取消考試,請各界多點體諒。

筆者身邊有不少在學的成年人(包括大學生)對網上學習也感到困難,更何況是中小學生呢?所以父母別過於看重復課後首次的測驗或考試成績,如成績欠佳,宜鼓勵他們繼續用心學習,達至成功。

撰文:莊勁怡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留意子女復課後情緒,醫生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父母不用在學業上急於幫孩子「追落後」,過早的催谷只會造成過多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