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下)

天峯醫生 | 2020-07-15
要做到「我只想病人順順利利痊癒出院」,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香港中通社圖片)

筆者在上一篇文章(刊於7月1日)提及過公營醫院本已經復醫復診,以補追因疫情被迫延後的其他醫療服務,但在過去一個星期,香港新冠疫情再次急轉直下,甚至已經演變成在是次疫情中最惡劣的情況。不過,筆者仍然希望繼續闡述那些「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的故事。

回想3月中後期,歐美疫情大爆發時,香港新冠肺炎亦出現第二波。疫情惡化,當時不少國家地區的醫護人員發起運動,高舉寫着「I Stay at Work for You. You Stay home for Us.」的標語。香港醫護亦有效法,有個人,亦有不同的醫護團隊,紛紛手持中英文「我為你堅守崗位,你為我留守在家」標語。他們的照片、短片都得到廣傳,是為呼籲民眾避免不必要的外出活動,並注意保持個人衞生,包括戴口罩和勤洗手。

這些呼籲,即使是今時今日,大家又再面對疫情惡化甚至更甚的時勢下,似乎還是仍然用得着。只是,這次疫情再惡化,究竟真的是「新常態」中的一些波幅,或是疫情失控的前哨,還是有待觀察。無論如何,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和勤洗手就很有可能成為日後的「新常態」。

只不過,當一眾醫護呼籲大家盡量留在家的同時,偏偏不少醫護人員自己是「有家歸不得」。

就在今年剛過去的母親節,有作為人母的護士,提早收到小女兒的母親節卡,百感交集。她最初不明白卡上畫的一塊黑色是什麼,女兒解釋說是媽媽的影子,「因為很早出門,常常看不到媽媽……」

這位護士在醫院的一線隔離病房工作,專門負責照顧新冠肺炎的疑似和確診患者。為了避免有機會將病毒帶回家,她2月中已經開始在外租屋留宿。即使有需要回家也只是短暫逗留,拿走所需物品就要離開。這段期間與女兒的溝通只能靠視像通話。莫說是照顧,連親一下的機會都沒有。

但又可能因為只靠視訊聯繫,反而更珍惜聊天的時間。這位護士媽媽就說過:「以前坐在她(女兒)旁邊聊兩句,可能她已經入了房間。現在她知道用視像通訊,反而更珍惜這個時間,她說很多,我又說很多,說很多生活細節。」

有家歸不得

就算疫情未見盡頭,「回家」也不知何時,家人的支持變成原動力。護士媽媽說:「我只想病人順順利利痊癒出院!」這就是名副其實的專業信念!

不能歸家的,除了醫護同事之外,其實也有不少病人。

有香港病人原本在內地居住,兒子也在內地工作,卻因為疫情關係,被迫與家人相隔兩地,甚至有段時間要滯留醫院。該病人是位伯伯,疫情前因病入院,經治療後原本已經適合出院,卻遇上世紀疫症。由於全家住在內地,病人在港可謂「無人無物」,受封關影響,未能返回內地家中,醫院唯有讓他暫時繼續留院。幸而醫生同事很快與社會福利署取得聯絡,為伯伯安排了長者住宿暫託服務,讓他至少可以出院,更有一個環境不俗的地方暫住,還有社康護士上門照顧伯伯的一些臨床需要。只是直至現在,疫情還未見終點,伯伯歸家尚是無期。

另外,還有很多滯留或者住在內地的病人,由於未能過關,即使病情穩定可以暫緩覆診,但還得需要有藥物才行,問題在於他們或家人都未能回港取藥。幸而社會人士、相應的政府部門和藥房同事,一同解決許多文件和程序上的問題,終能把藥物適時送到內地一些指定省市的香港人手上。

對大眾而言,尤其在疫情期間,如非必要當然不會希望留在醫院。對醫護人員來說,同樣不希望病人多留在醫院。這並不是純粹為了減少工作量,而是為減少病房擠迫的情況。因為醫院環境中的病菌病毒不會比社區的少,病人與病人之間的距離愈少,交叉感染的風險愈高。

當中,風險最高一定是長者們。一方面他們病痛的機會比年輕人多,需要住院的機會也較多,住院時間也較一般人長。而他們更容易受到感染及引發併發症,其病情嚴重的機會以至死亡率都較高,對普通病房及深切治療部的病房同樣有莫大壓力。

也因此,衞生署和醫管局都一直擔心住在院舍的長者,因為一旦院舍出現爆發,情況可以非常嚴峻,在一些有很多老人院舍的區域,外展團隊的工作壓力絕對不小於在醫院內直接抗疫的同事。他們一方面要確保各老人院舍能夠跟隨標準的防疫措施,包括院友和員工的防疫意識、步驟和監察。也要確保院內的設施和裝備充足,其要求甚至不比醫院低,所以亦難免會影響到家人探望院友的安排。萬一有院友需要「家居檢疫」,外展的同事們也需要因應不同院舍的不同間隔和環境,幫忙為院舍建議不同房間的配置安排,以及長者照顧的流程,以確保將交叉感染風險降到最低之餘,亦不會損害到對長者的起居和各樣的照顧。

讀者們請不要忘記,外展同事即使在疫情之下,仍然要繼續提供長者們平日所需要的臨床服務。此外,因為社區爆發時有發生,加上外出和醫院環境不同,裝備都需要隨身攜帶,外展同事受新冠肺炎感染的風險其實比起醫院同事可以有過之而無不及,保護其他人的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

減少病人到醫院的另一個方法就是遙距醫療服務。在疫情之下,確實加快了遙距醫療服務的發展。

有內科部門就曾嘗試把一些適合的病人以遙距問診的方式覆診。由於病人不用到醫院,即使等候期間,大都可繼續自己原有的活動,而覆診時間的效果與傳統的覆診並無太大分別。

嚴陣待高峰

康復治療方面,可透過手機程式或短片令病人學懂各種運動技巧,甚至可以透過手機應用程式量度和監測病人的各項指數,使病人知道自己運動姿勢是否正確,亦看到運動後的成績,也方便醫護人員掌握病人的進度,同時間整套數據可以經網絡上傳作紀錄。

當然,要恒常化遙距醫療服務還有很多工夫要做。首先,就像安排視像會議一樣,背後還是會有不同的行政工作配合理順,才能令整個過程順暢。另外,還須顧及網上的安全和私隱問題,更要配合電子化的病歷紀錄。還有,由於病人沒有親臨醫院,臨床檢查和分配藥物不能單靠網上進行,所以,遙距覆診需要嚴選適合病人和病情,且不會完全代替傳統親身覆診。

在疫情之下,內科、急症室、深切治療部的同事自是首當其衝,但也不要以為其他部門的同事可以因為延後服務而鬆懈下來。事實上,除了要按病情緩急先後來重新安排延後服務的時間表外,也有不少同事請纓到高危地方幫手,或主動減輕其他內科的工作,以令內科的同事能專注疫情。

在如今「疫情新常態」中,一方面要嚴陣以待疫情的再高峰,另一方面也要照顧有其他醫療需要的病人,無論是經驗豐富的傳染科病房的醫護人員,或是臨危受命以至是自薦走上前線的同事,要做到「我只想病人順順利利痊癒出院」,真的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捍衛健康非難事,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