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診症 未來所趨?

顏寶倫醫生 | 2020-07-17
遠距醫療的發展,對偏遠地域、缺乏支援的病人肯定大有益處。

新冠病毒在本港出現第三波爆發,對我們的抗疫歷程實在是個大打擊。近半年的抗疫生活,大家或都感到疲倦,反覆的疫情也叫人沮喪,但此時絕非放鬆的時候,請繼續保持警戒,做好個人衞生,保持社交距離,避免不必要的社交聚會。

今次抗疫,跟17年前沙士的最大不同,或許就是現在有先進的資訊科技陪伴我們抗疫。在實體社交接觸都要盡量避免的前提下,網絡雲端就成為將人們聯繫一起的另類途徑:網上學習、網上會議、網上面試、網上購物、網上崇拜、網上掃墓、網上叫外賣、網上談戀愛……幾乎數得出的都可以轉變成網上做,也叫大家在這幾個月有了很多網上新體驗。

網上「睇醫生」也會成為大家的新體驗。就以本港來說,早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之前,有私營醫療機構已經開始了「雲端診所」服務,並因為好處眾多而受到不少上班族的歡迎。公營醫療機構亦察覺到這新服務的需要,日前醫管局亦開發及試行「雲端診所」,為病情穩定的舊症病人提供線上醫療面談來跟進患者病情。

「遠距醫療」(Telemedicine)有眾多長處,相信公營私營的醫療管理組織、保險公司、資訊科技公司都會繼續大力推動,香港醫務委員會亦於去年12月制定關於遠距醫療的指引。日前在介紹遠距醫療的電視節目上則聽到有保險公司的管理人員認為「醫生是十分保守的一群」,對遠距醫療的發展或會有所保留。

每逢聽到以「保守」來形容醫生,就不知那到底是「彈」還是「讚」。是的,醫生必須是保守的,因為他們要保護和守護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故此對與醫療相關的所有新事物必須先了解清楚,確認其好處,以及對比現存的方法必須是更佳或至少不是較差才能接納採用。這應該是最基本的立場。

但被稱「保守」也不想被視為「故步自封」。例如以筆者自己為例,以往就對開始推行「病歷無紙化」時有所保留,但實施以後就發現好處極多,也促成了「電子病歷」的發展。想到若果在社區推行雲端診症,到底會帶來怎樣的轉變?

哪些病症或病人最適合雲端診症?穩定的長期慢性病患者的定期覆診應該是較為合適。這類診症病人主要的目的就是繼續一直服用的藥物(病人或會說:「就只是來『攞藥』……」)。當然,醫生會評估病人近期的情況,如家裏定期量度的血壓、心跳、血糖、血氧度等指標,也會檢視最近驗血或化驗的結果。這些都可以用視像形式進行,效果應不會比實體的會面差。若病人的日常指標已經上載在線,醫生在雲端診症時檢視就更加方便清楚。

實體診斷 難被取代

現在好些長期病患者為了到門診覆診要舟車勞頓,常常也需要家人和陪診者相伴,勞師動眾也就是為了見醫生那五六分鐘,醫生常常也覺得「唔好意思」。若為這組病人安排雲端診症,相信好處和方便也真的不少。

但醫生在這寶貴的實體五六分鐘裏,也真的會「物盡其用」!除了覆診的事務外,醫生也會向認識的老病人問句安好,表達關心,也可以觀察長者的變化,如行走活動、自理認知有否出現新問題;也會善用時機去作「趁機的醫護」(Opportunistic health care),問問病人相關的健康問題,聽聽病人有沒有新的疑慮,提提病人要特別注意的事宜。理論上這些在雲端診症也可以做到,但效果又是否相同?

若病人看的是常見的病患,如傷風感冒、腸胃不適、筋骨痛症等,雲端診症的效果又如何呢?處理這些日常病症,診症時通常以「問症」(history taking)已經有六七成把握找到正確的診斷,餘下的三四成則需要以「身體檢查」(physical examination)或各項檢驗造影等來輔助。雲端診症其中一項短處,就是醫生通常不能即時為病人作身體檢查來辨別病情。

當然,愈來愈先進的AI監測技術也可以作為輔助(如以AI去學習聽肺的聲音後,可作出比醫生更準確的分析;但若以AI作中醫的「把脈儀」也實在太匪夷所思了吧)!各項檢驗造影也很可能是比身體檢查更加準確(如以心臟超聲波檢驗心瓣功能就肯定比用聽筒聽心跳雜音更準確)。但醫生在實體診症時為病人即場作身體檢查,就可以即時「納入」(rule in)或「排除」(rule out)各種不同的病患,並因應發現即時為病人計劃下一步的處理方案。這也許是實體診症難以被取代的重要部分。

接觸關懷 經驗寶貴

每次實體診症,醫生與病人的接觸都是彼此建立關係和互信的時刻。醫生的慰問和鼓勵,令到憂心傷心的病人得到安慰;病人的回應或感謝,令到疲累不堪的醫生得到鼓舞,對彼此都是寶貴珍惜的經驗。醫生與病人在診症時一些輕接觸,如輕拍一下手背或肩膊,表達關心,盡在不言中。

若果病人的病患和問題眾多複雜,診症時醫患間的真誠溝通,商討協調,是全面處理病人病情所必須的。若果轉變成雲端診症,這些經驗又會否同樣出現呢?(更先進的是AI醫生,即根本不需要人類醫生的出現,效果又如何呢?AI醫生安慰病人又是否有效呢?)

遠距醫療的發展,對偏遠地域、缺乏支援的病人肯定是大有益處。而資訊科技的持續發展,也定會轉變未來的診症模式。盼望未來雲端診症的發展,不是為寶貴的顧客作增值服務,或者只是為醫療系統或保險公司節省成本,而是以新科技為真正有需要的病人提供真實的幫助。

www.hkcfp.org.hk

撰文 : 顏寶倫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雲端診症非難事,醫生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