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抗疫迷思

天峯醫生 | 2020-07-31
我們團結一致,才能戰勝疫情。(新華社圖片)

(一)胡亂放置口罩

在街上,仍然有少數人士在佩戴口罩時蓋口不蓋鼻。更令筆者擔心的是,有更多人在吃飯、吸煙時會把口罩褪落至下巴以下的位置。須知道雖然口罩可以擋住噴到口鼻位置的飛沫,但是口罩以下、脖子的位置,同樣可以沾上飛沫。如果把口罩拉到下巴以下的位置,口罩內部很容易沾到附在脖子上的飛沫,如果之後再把口罩戴回口鼻上面,後果自然不言而喻。

罩的疑惑

此外,很多人喜歡隨意把口罩放在手袋甚至褲袋裏面。如此一來,手袋或褲袋如果有其他物品便很容易受到污染;但更甚者,是口罩的外面和裏面很容易會有所接觸,令口罩裏面沾到原本附在口罩外面的飛沫。同樣地,如果之後再把口罩戴回口鼻上面,就會有機會直接吸入飛沫。所以,要短暫收藏口罩,其中一個簡單的方法是用手執着口罩兩邊,然後裏面向着裏面工整地對摺好,手要盡量避免接觸口罩裏面,外面再用紙巾包住。需要再戴口罩時,輕輕打開,紙巾用後立即丟棄,同時注意不要接觸到口罩裏面。還有,記得除戴口罩前後都要洗手或者潔手。

(二)拿開口罩說話

有些人在說話、咳嗽或打噴嚏時會有意無意地拉開口罩,一是可能恐怕對方聽不清楚,另外可能是為怕會弄污自己的口罩。

戴口罩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除了保護自己之外,還有就是萬一自己是帶菌者,要防止自己的飛沫飛到環境之中或濺到其他人的口鼻上。事實上,說話愈多或者愈大聲,飛沫的數量和飛濺的距離亦會愈多愈遠,咳嗽、打噴嚏更不在話下。

兩個人交談,如果兩人都沒有戴口罩,而其中一個是帶菌者,那麼另一個人受感染的風險便非常高。但如果帶菌者有戴口罩,即使另外一位沒有佩戴,另一人被感染的機會都會大大降低,而且比只有接觸者佩戴的好。當然兩者都有佩戴口罩就最好了。

(三)環境因素解釋一切

大家都很着重大廈的設施設計、失修會否增加播毒的機會,也會考慮到環境污染的因素。這些都是非常有效和科學化的方法,有助打破傳播鏈。但大家也要明白,即使完全排除環境因素,甚至已經戴上最高規格的口罩,也不要以為自己已立在不敗之地而變得鬆懈。

另一邊廂,現實歸現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能盡力減少病毒數量,無可能做到長期保證完全沒有病毒。如果不斷強求滴水不漏,反而很容易令精神受到困擾。

始終自身的衞生習慣才真正是最後的一道防線。我們身體最大機會接觸到環境莫過於我們雙手。要明白,即使病毒沾在手上,本身不會令我們感染新冠肺炎,最關鍵是不要用手接觸到自己的眼、口和鼻。只要記住,手不能碰眼、口、鼻,就已經大大減低受感染的機會。如果需要接觸到面部,就一定要先洗手。

(四)郊外無罩無問題

一大群人湧到郊外、離島,以為郊外空氣好,又空曠,便盡情放下口罩。有些人即使身在市區,也會以為只要在室外便安全,隨意卸下口罩。

戶外比室內的確因空氣流通而較為安全,但不要忘記如果人同人之間的距離太接近,同樣可以由說話、咳嗽、打噴嚏而直接被飛沫射中。要除口罩,除非肯定一至兩米內都無人接近,否則,無論室內戶外,都應該佩戴口罩。

公民意識

(五)檢測陰性等於「免死金牌」

每種測試方法都不會百分百準確,有假陰性,也有假陽性。然而,筆者在此並不是想討論測試的準確性,而是想大家明白,測試只是檢測你被抽取樣本那一刻的病毒量。有時如果剛受感染,病毒數目還未增加到某一個程度,這個時候檢測也會得出陰性的結果,但不代表沒有被感染。因此,醫護人員要根據個別情況來決定是否需要在不同日數後再作覆檢。大家更不要以為檢測陰性後便等於有「免死金牌」,把一切防疫意識拋諸腦後,因為抽取樣本檢測之後也一樣有被感染的機會。

(六)確診後只得一種處理方法

香港目前所有新冠肺炎病人都會被安排入院觀察或治療。由於負壓床位有限,醫管局總部每天都會分流協調不同醫院的床位。有病人雖然沒有症狀,但因等待入院太久,自行坐的士到急症室。其實此舉反而增加社區傳播的風險,尤其是在的士或任何專責車輛以外的交通工具,也會打亂調配床位的機制安排。

在世界很多地區,確診者如果沒有病徵或症狀輕微,可能只被安排在社區特別的隔離設施甚至只作家居隔離,以騰出醫院床位給病情較嚴重的病人。

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香港的床位以至負壓設施都是有限和珍貴的。但至今時今刻,香港政府仍然希望做到將所有確診者送到醫院診治。醫管局和衞生署的同事已盡力流轉調配,有時病人等候時間未如理想,但確診者如果情況穩定,還是最好等待有關方面的通知和安排。

(七)未入院可以周圍去

網上流傳有病人在確診後,在等待入院期間遊走不少地方打卡。可能確實有其需要,也可能是知道入院後就「失去自由」,所以入院前先「盡興」一番。但無論是真是假,情況就如有人在關閉戲院前瘋狂去戲院一樣,其重點不在於合法與否,而是大家要明白,抗疫確實需要一些公民意識。

(八)在醫院受感染風險最高

醫院人流多,而且有確診病人留醫, 也有病人在醫院內被感染到新冠肺炎。但實際上,在社區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並不比醫院低。

一來社區有不同源頭,有許多病例也未能追蹤;二來社區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環境,情況參差而複雜。相反,醫院相對有標準的防疫制度,醫護人員大多有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警覺性較高。加上醫院設施有一定的配套,在醫院內感染追蹤亦相對容易。

放下戒心

(九)陌生人才會播毒

許多人對陌生人都會有戒心,保持社交距離和戴口罩都沒有問題。不過當見到朋友、同事,警戒心就不期然放下了。

香港社區爆發有多個源頭,即使朋友、同事也同樣可以身帶病毒,而其中一個最高危的活動就正正是朋友和同事聚餐、「吹水」。這個時候,為了保護家人,大家真的要忍耐一下,即使是朋友、同事,即使是身在公司,也要避免近距離聚餐,也要記得時刻戴口罩。

(十)逢中必差

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以西方標準為典範,一聽到是國內的東西,必會感覺較次一層。這種「信任與偏見」(見於筆者刊於4月22日的文章〈信任與偏見〉),在某程度上是無可厚非的,但也得一提,真正的科學態度理應以客觀證據和數字去分析,而不能取決於意識形態和立場。

病毒不認人,即使世界未能團結,我們自己也應該團結一致,才能戰勝疫情。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釋放抗疫迷思,支援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