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多艾灸湧泉穴
俗謂「寒從腳下入」。立秋過後,涼風已至,為防寒氣侵體,筆者建議,秋冬可多艾灸腳底「湧泉穴」,使人腎精充足,防治疾病。
艾灸養生已有2000多年歷史,為歷代醫家所推崇。據載,艾灸在宋代最為普遍,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將艾灸視為治病保健的要法。
如宋太宗生病時,其兄宋太祖曾用艾灸為其療疾;北宋宰相歐陽修的長子歐陽發,曾灼艾治病,歐陽修寫下著名的《灼艾帖》,現存於故宮博物院;南宋著名畫家李唐,其傳世作品《艾灸圖》,描繪的是一個鄉下郎中為人灼艾治病的場景。根據蘇東坡的記載,宋代已把腳底之湧泉穴視為防病保健的養生大穴,當時很多到閩廣地區的人都會染有瘴氣,唯獨一個武將安然無恙,他的秘訣就是常熱摩湧泉穴。
灸湧泉穴補腎
古人常說「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故「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據《黃帝內經》載:「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湧泉穴是人體的「長壽大穴」。湧,外湧而出也;泉,泉水也,即腎經之氣,猶如泉水,源於足下,溉及全身各處。故中醫認為,艾灸湧泉穴可激發腎經經氣,有腎精充足、精力充沛、固本培元、調和氣血、調整臟腑功能等作用,並可防治人體多個系統的疾病,如男性疾病、婦科疾病,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如高血壓、失眠、頭痛、眩暈等;呼吸消化系統經,則如咽喉腫痛、咳嗽、腹脹、便秘等。
湧泉穴位於腳底第二、三趾縫,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踡足時,足前部凹陷處即是該穴。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井穴,每人之艾灸處方,宜根據其實際情況決定,但一般而言,可每次用艾條溫灸15至30分鐘,長期堅持,即可達到祛病保健之目的。灸前宜先諮詢醫師,確保自身體質適合做艾灸。若不適宜做艾灸,按摩該穴位,也可起到養生保健作用。
注意溫度時間
艾灸湧泉穴有3點要注意。
1.溫度:艾灸雖是借助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達到防治疾病之目的,但溫度並非愈高愈好。艾絨等燃燒時,產生的溫熱刺激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而毛細血管適宜的溫度為41℃至45℃,若長期溫度過高,會使毛細血管萎縮,甚至燙傷皮膚,不能達到通經活絡、溫經活血的功效,因此,艾灸的溫度不宜過高,以不太燙為宜。
2.時間:《醫宗金鑒》中說:「凡灸諸病,火必足,氣到始能求愈。」所謂「氣到」,是指做艾灸時,藥力直達病所,如有「忽覺一道熱氣入腸中」的感覺。如藥力不能達到病所,則做艾灸只是燒灼皮膚。此外,「灸者,久也」,艾灸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也不是愈久愈好,待相應症狀減輕後,要減艾灸頻次,免灸太過,引起「惡火」等不良反應。具體還以諮詢醫師為宜。
3.質素:可用蘄艾,產自湖北蘄州,李時珍稱其滲透力最強,若是陳艾更好,因可得其溫和敦厚之氣,再者,再選有桑皮紙(屬涼性)包捲的,這可使艾火變成溫潤不燥,灸後才不「上火」,不傷經絡,最為佳。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研究員:文芊
[信健康] 理順湧泉穴補腎,中醫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