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起動機 讓病人「不知有之」地活出健康

劉知行醫生 | 2020-09-04
如何有效推動病人積極管理個人生活習慣,是「治未病」的成功關鍵。(香港中通社圖片)

一位大機構的主管,旗下有多個經理負責管理不同業務,倘若業績未符預期,經理們當然有責任,但身為主管亦難辭其咎,因為他沒法讓員工動起來。作為家庭醫生,筆者常把自己視作主管,病人則是經理,專責管理好自己的健康!

醫生和病人是夥伴,有着共同目標,醫生會聆聽和引導他們,但一切皆有賴病人自身落實執行才會有成果。究竟如何才能讓病人積極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呢?我們可以參考坊間一些管理哲學來作個引申討論。筆者尤其喜歡以下一段老子講述治國的篇章,希望在這裏跟大家稍作分享: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道德經第十七章》

醫護一點地推動,病人就自主地行動。

基層醫療重疾病預防

文中講述了4類不同的治國者,雖沒詳細描繪出其治國風格,但根據百姓之反應,老子清晰地把他們分辨出優劣來。容許筆者在這裏把治國者比喻為醫護,百姓則為病人,來看看4種不同的治病風格,其效果又會如何?先從最劣的開始說起:

(一)「侮之」:病人漠視醫護。過往筆者在公營門診裏工作,看見有些病人竟原封不動醫生所配給他們的藥物,何等的危險,亦何等的浪費。何解呢?因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門診工作量大,醫生或因而忽視了先跟病人建立互信之重要,在沒有信任的前提下,即使多麼精湛的醫術,在病人眼中也不算作一回事,只有徒勞。

(二)「畏之」:病人害怕醫護。有些醫護處處表現出至高無上的權威,要求病人嚴格遵從治療方針,例如戒煙、減重、運動等,這些事情可謂說得輕易,但執行起來卻非一般簡單啊!醫護欠缺同理心,病人亦難以坦誠相對。有病人把藥物原封不動,不是因為不信任醫生,而是曾經服用後有所不適,卻害怕說出來會遭醫生責罵,又或恐怕打擾了「正在忙碌」的醫生,因而每次只好隱瞞。最終醫生繼續發藥,他繼續囤積,結果一樣徒勞。

(三)「親而譽之」:病人心存感激來讚揚醫護。這些醫護深獲病人的信任,富有同理心,亦滿懷幹勁,凡事親力親為,把病人照料得無微不至。如此人皆讚頌、仁心仁術的,為何只被歸類為次好的而非最好呢?有好些病人因小毛病頻頻求診,就是渴望醫生的細心慰問和醫治,自己卻不會動一根指頭作出任何生活上的改變。因此,沒多久他又故態復萌,還是表現出一樣的無助、一樣的困苦。結果雙方都在勞碌!

(四)「不知有之」:病人沒有察覺到醫護的協助。這類醫護對待病人時表現得「悠兮」與「貴言」,即過程中彼此都能輕鬆自在,鮮有強硬的建議或千叮萬囑的勸喻。話雖如此,病人卻可成功地管理好自己的健康來!你若追問他們成功的因由,他們會滿懷自信地回答你:「這全是自己的努力所致。」醫護一點地推動,病人就自主地行動,讓自己活得更健康。

人們往往難忘死裏逃生的經歷,心中銘記着在病危時給他們診治過的醫護,親而譽之。然而,對於那些曾協助他們改善生活習慣,讓疾病遠他而去的則輕易遺忘掉,不知有之。作為基層醫療的家庭醫生,我們樂此不疲地擔當「治未病」的「不知有之」角色。相比起來,筆者認為「治未病」較「治已病」難度更高。在危疾之時,病人大都表現得非常配合診治,很快藥到病除;在小病或未病之時,多麼寶貴的建議也可能成為其耳邊風,不了了之!因此,如何有效推動病人積極管理個人生活習慣,是「治未病」的成功關鍵。

找出行為改變的鑰匙

行為改變,不是醫護說一聲就可自然發生,乃要病人親自落實執行。打開大門的方法,當然可以二話不說地拿起鐵鎚來,可是下一回對方將換上更堅固的門鎖。所以最省力的方法還是拿出鑰匙來,即使需要花點時間尋找它。影響改變動機的,可大致二分為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例如爸爸因害怕被媽媽責罵其二手煙危害了孩子健康,故煙癮起時他便選擇離家一會!讓人害怕責罰是被強加的外在動機,有如使用大鐵鎚,既費氣力亦只可收一時之效。

倘若爸爸希望給兒子樹立健康榜樣,他可堅決地向煙草說不。個人內心渴求是被喚出來的內在動機,有如小小的鑰匙,劈啪一聲便把緊鎖的大門輕鬆打開。嘗試協助病人喚出更多的內在動機,給予支持和鼓勵,這可讓他們自己推動自己,愈發自信地活出健康生活習慣來。

www.hkcfp.org.hk

撰文 : 劉知行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喚起動機 活出健康,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