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不可忽視的一二事

陳鍾煜醫生 | 2020-09-10
巿民到藥房「執藥」,必須知道自己所得藥物的資料,如名稱、份量等。(彭博圖片)

不少市民都喜歡到藥房買藥物,自我醫治;又或向藥房職員申訴症狀,讓他們替自己「執藥」。另一個情況,筆者也留意到愈來愈常見:市民在沒有醫生的評估或轉介下,自己到化驗所驗身,或購買一些直銷媒介的驗身套餐。

在新冠病毒的侵襲下,一來市民會更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二來亦有不少市民害怕到診所求醫,免得遇到其他病人,增加受感染的風險。結果,以上兩種情況就更多地出現!

莫女士數日前因腳痛,到藥房購買藥物。藥房職員「執」了兩包藥給她,內裏總共有6種不同顏色的藥物在內,全部沒有標記或名稱,只得服用次數及份量寫在膠袋上,沒有任何其他藥物資料!她服用兩三次後便覺得胃痛,終於忍了3日後來到筆者診所求醫。

自行執藥

素來健康的高小姐憂心戚戚的帶着一份驗血報告來筆者診所。她在朋友介紹下,自行去到一間頗具規模的化驗所,揀選一個驗血套餐,期間也沒有見過醫生。個多星期後,她收到郵寄回來的報告,上面除了一頁頁的報告外,並沒有任何摘要、結論或建議,也沒有化驗所職員向她講解!高小姐朋友幫她致電化驗所相熟的職員,才獲建議盡快去找醫生!從報告所見,她的CA125指數頗高,249(正常為35以下),空腹血糖為8.8(正常為6以下),HbA1c(糖化血紅素)達8.7%(正常為6%以下),血沉降ESR 53(正常為不多於20),血色素也偏低只有9度(正常為11.5-16)。換言之,高小姐已患有糖尿病,也有貧血,而卵巢癌指數高也需要再作進一步檢查。

筆者相信仍有不少巿民會選擇到藥房「執藥」,但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市民必須知道自己所得藥物的資料,如名稱、份量等,這樣,假若服藥後有什麼不適,甚至出現過敏,醫生也較有把握判斷是哪一種藥物引起。

第二,建議要到有藥劑師當值的藥房,並向藥劑師查問清楚所服藥物之資料包括副作用等,也需要讓藥劑師知道自己本身正在服用的藥物包括長期藥物等,以避免藥物之間有相互影響。

第三,如病徵嚴重或持續就必定要找醫生診治,因為簡單如胃痛、咳嗽等,背後也可以是頗嚴重的原因所引致。

筆者見過有病人會光顧不同藥房,並購買了相近藥物而不知,因而產生頗大的副作用。記得有病人因此服用了兩種同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這除了可引致胃出血外,也可引致腎功能受損,甚或心臟衰竭!也不要小看一切從藥房買得之藥物,筆者就見過一個30多歲的病人,因痛風症自己到藥房買藥物,久而久之,腎功能也受到影響!

順帶一提,不少人喜歡到藥房購買「消炎藥」,但市民必須謹記,所謂的消炎藥有不少類別,如抗生素、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消炎酵素甚至是類固醇等,市民買了「消炎藥」,究竟最後被給予哪一種「消炎藥」?往往就只有藥房職員才知道!抗生素本身是處方藥物,「理論上」需要醫生的處方才可以購買,可是,有藥房職員即使在沒有醫生處方下也會「執」畀病人,情況絕不理想!

再討論高小姐的例子。明白不少市民關注健康,喜歡驗身,但有數點須注意:

首先,應該先與家庭醫生商量,告訴自己的想法、擔憂,訴說自己是否身體上有任何不適,再由醫生根據自己以往的病歷、家族病史等,選取合適的健康檢查。

第二點,坊間有不少直銷公司向市民推銷檢查套餐。筆者也接過不少此類電話推銷,標榜「驗得多」,價錢又便宜,看似很吸引。不過市民要知道,此類套餐往往沒有醫生幫你講解。須知道,一個驗身結果,最重要的並不是一堆堆的數字,而是怎樣在結合臨床表徵下去演繹並作出相對應的跟進。

癌症篩檢

再者,驗身公司的質素,報告的準確度,等候報告的時間要多久,也需要清晰。

筆者也見過不少公司由驗血到出報告給市民,需要個多月。假若真的有問題,市民在診治上除了會受到耽誤外,中間的等待往往也讓人十分焦急、不安。

第三,上文提到的「癌指數」,有不少市民喜歡在驗血時揀選很多不同的癌指數作化驗。癌症是香港人頭號殺手,市民都希望可以及早診斷出癌症並盡早醫治,所以都希望在驗身時也檢測一趟癌指數。可惜,絕大多數癌指數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上文提到的卵巢癌指數,除了卵巢癌外,有不少非癌症因素也會導致指數偏高,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移位或盆腔炎等。

另一方面,就算是卵巢癌,很多時候指數也未會升高。換句話說,一般的癌指數都有不少假陽性及假陰性,醫生通常只用為對已確診癌症病人士作治療成效的監控,又或幫助少數高危人士的定期檢查,絕不建議作一般市民的癌症篩檢!

在此新冠病毒疫症籠罩下,市民可能有不少健康上的疑惑,甚或身心上的疲累,其實,也都可以和你信賴的家庭醫生探討。

www.hkcfp.org.hk

撰文:陳鍾煜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新冠下應注事項,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不少人喜歡到藥房買消炎藥,但所謂的消炎藥有不少類別,市民必須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