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不善

顧小培 | 2020-09-14

酸本來屬味道,於中國人的「五味」中佔有相當地位。在芸芸天然食物中呈酸味的不少,尤其多見於植物。而藉人力加工而成的,主要者有醋,那亦在日常生活中具必然的重要性,名列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五味的酸、苦、甘(甜)、辛(辣)、鹹,據說相對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後五者按其次序排列,謂有相生之功。但鹹並不生酸,雖則兩者皆可以用發酵的方法提煉出來。醬油正是由黃豆和小麥粉經發酵取得,是為「生抽」,味道濃郁,偏鹹;第一批提取的稱之為「頭抽」,被視作最珍貴而價錢較昂。之後同一甕所出產品每況愈下,味道趨淡。至於「老抽」,其「老」的狀態乃是因為加入了焦糖,並非源自時間的增長。

醋也如是。釀醋以第一次濾出來的最酸,其後酸味遞減。有人借這種現象,形容一些「趨於衰敗」或「愈來愈沒勁兒」的情況。《警世通言》中的一篇〈桂員外途窮懺悔〉有道:「這窮鬼來時不要招接他,等得興盡心灰,多少賷發些盤費,着他回去。『頭醋不酸,二醋不辣』,沒什麼想頭,下次再不來纏了。」

據我所聞,因衰敗而最終可以淪為醋的,卻是另一種物品。那是葡萄酒。曾見過餐廳中侍應給顧客開酒後,先倒一小杯給他試飲。可能正是為查究那瓶酒有沒有變酸。在中國,一般用穀米釀酒,也有這種情況。古時文學作品中,每每有說及酒味變醋味的故事。例如《鏡花緣》,唐敖等一眾人去到淑士國,見到城門石壁上鐫着一副金字對聯,寫的是: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來到大街,看那國人都是頭戴儒巾,身穿青衫藍衫;那些做買賣的,也是儒家打扮,斯斯文文,並無商旅習氣。一路走來,面前有個酒樓。酒保也是儒巾素服,而上戴着眼鏡,手中拿着摺扇,陪笑道:「三位先生光顧者,莫非飲酒乎?抑用菜乎?敢請明以教我。」說話盡是之乎者也。待他將酒拿來,舉杯一飲而盡。「那酒方才下咽,不覺緊皺雙眉,口水直流,捧着下巴喊道:『酒保,錯了!把醋拿來了!』」作者將「讀書人」與「酸酒」並列,明顯就是諷刺一些迂腐的「窮酸」,不學無術,讀書讀至走火入魔,將其形容為「酸」。

若取「酸」這個字用以描述其他狀況,也沒有什麼好說話。例如「心酸」、「辛酸」,所提及者,皆非稱心如意之事。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