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心中的媽媽

李維榕博士 | 2020-10-17
很多孩子,基於早期的哺乳不足,即使到了成人階段,仍在找尋心中的媽媽。

這個遠在他國的少女,一直都被一個心魔折磨!少時父母都在外打拚,讓她十分渴望父母的愛護。後來母親辭工回家照料孩子,但是她不但沒有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反而造成母女長年糾纏不清、愛恨交織。她也把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歸咎於父母早年給她帶來的創傷,尤其是母親!

現在她已經成功地把自己從一個精神病人的標籤解脫出來,成為一個大學生,但是一提到父母就暴跳如雷。每一次通話,甚至只是短訊,都會引起千愁萬恨,卻又欲罷不能。

我每月都會與這少女作視頻,支持她回復正常生活,但是她這股針對父母的敵意總是無法放下。她的怨恨是那麼深,你愈與她理論,她就愈激憤。如果我說父母也有他們的難處,她就抗議說:「難極也不能把孩子當出氣筒!」如果我說他們不是一直在向你補償、供書教學嗎?她就說:「活該,把他們弄窮才好!」我說現在山高皇帝遠,幹嘛老是把他們帶到自己的思考中來活受罪?她就憋一肚子氣,把自己弄得頭昏腦脹;讓她一腦子鬧下去,又怕她最後傷到的還是自己。

爭吵模式 惡性循環

我只好說:「你是個成年人,絕對有權選擇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要恨就恨吧!」

不多久,她告訴我又在網上與母親爭吵。她們這種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並不出奇,奇的是,這次她罵完母親,就把對方的網站刪掉,讓母親無法反駁。

她說:「其實過去和家人吵架的內容永遠都是類似的,也許曾經我也說過很多過分的話。但那個時候的我,是一個受了很多傷的孩子。我大聲地呼喊着,這個事情並不是這個樣子的,那時,每一句叫罵都是在撕開我的傷口。我叫着,你們看啊,你們把我傷成這樣了!我真的很痛啊!我叫罵着他們的不對,仇恨的時候也許還會詛咒他們。但是那個時候的我,不管叫罵得多厲害,其實還是一直在期待,期待着父母可以理解一下我,期待他們可以明白,他們真的傷害了我。說到底,那時的我,就是一個哭鬧着要愛的孩子。我哭了一次又一次,我鬧了一次又一次,卻總沒有等到期待中的那一份理解和愛!」

那麼這次又有什麼不同?

她說:「前一段時候,我又罵了他們, 這一次我並不想再期待他們的回覆。因為我知道,我再如何罵,他們給我的回應也永遠是我多麼的不識好歹、惡毒,而他們是多麼的痛心。所以我把他們拉黑了,但是他們並沒有拉黑我,所以他們能收到我的消息,但是他們卻無發送消息給我!」

少女的反饋讓我十分高興,她終於有所突破了!

罵人的模式有所改變,就是最大的轉變!正如她所說的,以前的罵戰,都是等待對方的回應。重複又重複,成為一種惡性循環,罵什麼內容並不重要,雙方只顧沒完沒了糾纏下去。這次她毅然把惡性循環的模式打破,罵完人就跑掉,起碼罵得乾淨!

她又說:「這一次,我還是在罵他們,但是我不再有期待了,我只是把我想要送給他們惡毒的詛咒發送過去。既然他們傷害了我,那我就讓他們也體會一下被傷害是什麼樣的感覺。」

這次她表達得淋漓盡致,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還帶上幾分頑耍意識,我就放心!這個故事也讓我更加明白一個道理:一個可愛的少女為什麼一想起父母就變得面目猙獰,而且並沒有隨着時光流逝而忘懷?也許她像千千萬萬的孩子一樣,一直在找尋心中的媽媽!

一句認可 解除心結

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這是禪宗名句,但是我們很多人,一輩子都是在找尋心中的媽媽!找不到,就帶着很大的傷痛,無法釋懷。

心中的媽媽,與現實的媽媽有什麼不同?心中的媽媽永遠是完美的,她只扮演着媽媽的角色,無私地滿足我們所有的需要;現實的媽媽卻扮演着多重角色,她有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負擔,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孩子在幼兒時代必須依賴母親,母親是最重要的,但是慢慢成長,就會因應不同時段的發展而獨立起來,不再受母親的一舉一動所牽引。

很多孩子,基於早期的哺乳不足,即使到了成人階段,仍在找尋心中的媽媽。母女情意結,就是結在要把現實中的媽媽變成心中的媽媽,因此死纏爛打、歷久不休,往往形成自己性格發展的不平衡,甚至成為一生的遺憾。

少女說不再期待,那其實是氣話。關鍵是如果期待把現實的媽改造成心中的媽就必定會失望;如果心中的媽真的不是媽,那麼我們唯有期待接受現實中的媽,否則我們永遠都是孤兒。

名作家Amy Tan小時也不斷被母親虐待,有一回甚至拿刀殺她。後來母親患上老人癡呆症,什麼都記不清了,她想:兒時的傷害,這一輩子都無法修復了。沒想到一天母親突然清醒過來,對她說:你小時我曾對你作過很多傷害,你會原諒我嗎?

她說:母親的一句認可,就讓我解除了多年的心結!

也許少女等的也是這句話,一句讓她終於釋然的話!

撰文 : 李維榕博士

也許女兒多年來與母親糾纏,等的就是母親一句能讓她解除多年心結、讓她終於釋懷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