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帶來的精神病
今天是11月中旬,距離「新冠肺炎」在去年開始屠殺生靈接近一年。現時全球確診的病例早已突破5000萬宗,死亡個案亦已逾130萬宗,美、英、西、意、法和俄羅斯都不斷刷新單日的感染數字。顯然是歐美對疫症已經失控:全球確診人數由3000萬增至4000萬,用了32日;由4000萬增至5000萬只需20日。上述國家,在夏天疫情稍為紓緩之際,官民都掉以輕心,大家都有點得意忘形,放鬆防疫措施,甚至倒行逆施,例如英國南部的海灘就擠滿違反禁令的弄潮兒,有些地區更出現群眾示威反對政府強制執行「防疫法」。
為什麼官民雙方面對同樣的敵人立場會如此分歧?無他,因為某些權貴能鑽空子,在大多數人民的自由受損時,不只不做好榜樣,卻利用特權享受個人的私慾,例如美國眾議院議長民主黨人佩洛西便無視禁令,整理她80高齡的秀髮。雖然在過去的100年中,人類的醫藥科技突飛猛進,但情況反而好像1918年爆發的「西班牙流感」一樣,是在第二波傳染爆發後才產生真正巨大的「殺傷力」。歷史血 漬斑斑的殷鑑在前,為什麼不論政府和人民都視若無睹呢?這當然是社會撕裂,官民互不信任,各行其是所造成的惡果!
反觀南半球的澳、紐,疫情大都得到有效的控制,而澳洲當局更及早展開善後的各種工作,特別是針對疫症引起的後遺症──精神海嘯(新增的個案和更複雜的病例)。
根據BBC的報道,牛津大學的精神科學教授Paul Harrison的研究團隊指出,在美國,曾患上COVID-19的病人約有6%同時會第一次出現焦慮、抑鬱和失眠等徵狀(這個研究相當準確,因為是調查了數以百萬計的病例,而美國的病例已超過1000萬宗)。病人由於其他病症而引起相同的病徵,只及COVID-19的一半。
在無意之中,研究人員又發現精神病人比一般人有多過65%機會染上新冠肺炎,所以,他們提醒醫療團隊要注意這個相關的課題,以免病症會發生「火燒連環船」的情形。具體而言,醫護人員應該知道COVID-19的病人是否同時患有精神病,同時還要顧及康復出院者的精神狀態。
疫苗可望不可即
以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所得,封城(Lockdown)是引起英國人精神病增多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挑動某些人的自殺傾向(上升8%至10%)。這個特別群組是年輕人(12.5%到14%)和婦女。在封城期間,英國的啤酒消耗量激增;調查顯示人們都感到抑鬱、孤單、有自殺和自殘的想法。無獨有偶,最近日本政府宣布今年10月,該國的自殺數字創歷史每月新高,高達2013宗,尤其婦女是最主要的受害者。
一言以蔽之,很多學者紛紛預警一些「防疫措施」,會對廣大的群眾的精神健康構成「深遠和長久」的負面影響,遠超過新冠病毒產生的具體「殺傷力」。
不要以為香港疫情恍似受控,又和新加坡達成「旅遊氣泡協議」,就可以安枕無憂。「精神困擾而衍生自殺念頭的人數在暗中慢慢爬升(creeping rise),是一個警號。」這是格拉斯哥大學精神健康中心講座教授O'Connor所吹的哨。他認為社會和經濟的巨大不確定性(uncertainty),在COVID-19的陰霾下,或會使到部分市民覺得看不到前景、沒有希望!青年、婦女、社會的草根階層和精神病人,在這個惱人的環境下最容易變成受害者。香港年底的失業率相信會創新高,政府的扶貧措施杯水車薪,加上不到位,而且政治爭鋒持續,港人承受的壓力何其重也!情緒怎樣會好?不是找一兩位歌星拍幾條短片就可以輕描淡寫,解決到有泰山之重的問題!
有人或許冀望全球最大藥廠輝瑞研發的疫苗可以帶來一線生機,這可能是過分樂觀的願望。本來,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某大藥廠共同研製的疫苗初步領先;但俄羅斯製作的疫苗搶先在本國註冊,並首先向醫護人員測試;中國科興藥廠製成的疫苗亦在巴西免費給當地人民接種。可是上述各種疫苗的功用和安全性都未獲廣泛認同。最有可能突圍而出的輝瑞產品,有可能只獲得美國FDA的局部認可。總言之,給全球70多億人公平使用的有效疫苗,面世之期仍然要經過漫漫長路,或會可望而不可即;徹底解決COVID-19背後的創傷,特別是精神病,更會是遙遙無期!
澳紐和歐美等國家精神健康服務較為先進,對新病毒可能帶來的「精神海嘯」已有研究和準備。本港雖然人才濟濟,惜沒有財政資助作針對性的研究,所以才「禮失求諸野」。香港是一個西化的社會,其文化形態和歐美相似,所以他們的研究數據值得我們參考。
失業家暴致困擾
就筆者的臨床經驗和親歷SARS的感受,廣泛焦慮、抑鬱症和創傷後壓力後遺症(PTSD)是疫情中港人最常見罹患的精神病。香港目前錄得5000多宗病例,雖然大多是由外地輸入,但本地的「隱形傳播鏈」始終未被斬斷,市民仍然長期生活在受感染的威脅之中。2003年的SARS,復康人士患上的有關精神病的後遺症分別是抑鬱症(39%)和PTSD(55%);而當年自殺率仍然保持最高紀錄,高達100000:18.8。筆者不厭其煩地強調,有確實的研究肯定,自殺者大約七成是患有抑鬱症的。
在疫症橫行之際,不論是患者與否,都會受到株連:染上病毒者固然身體各部分都會受到傷害;幸免於難的大多數也會受到多方面的打擊,例如失業、家暴和孤獨等,這可能是由強制防疫措施所引起的情緒困擾。因此,香港不但需要有效的疫苗,還急切期待解決上述已發生但未浮現的精神健康問題。
特區政府政事孔急,百廢待舉,應該沒有餘力去資助有關機構去做調查研究,釐清市民精神困擾的癥結所在,遑論可以及早介入,對症下藥,防止2021年刷新一些所有人都不願意見到的紀錄。
香港自開埠以來,市民來自中國的五湖四海,文化語言雖有若干差別,但是有一種特殊的統一精神:自求多福,不會奢望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港人應該秉承自身優良傳統,努力為生計打拚,關心自己和親朋戚友的身心健康,若有餘力,則盡量博施濟眾,廣結善緣。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精神健康非難事,醫生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