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期將至 按時服藥覆診 防慢阻肺病

陳利醫生 | 2020-11-18
慢阻肺病初期病徵並不顯著,例如氣喘、喘鳴、 咳帶痰、容易疲倦、行走或做活乏力等,經常會被誤以為是流感症狀或年老力衰所致。

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倡議組織(GOLD)自2002年起,將每年11月第三周的星期三定為「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以助大眾對作為全球性健康問題的慢阻肺病(COPD)加強了解和重視。在香港,慢阻肺病是十大殺手病之一;加上快將進入病發高峰期,慢阻肺病患者應提高警覺,小心預防。

呼吸系統疾病在香港以至全球都是常見疾病之一,但大部分人對其中的慢阻肺病認識不多,甚至掉以輕心。根據2016年世界衞生組織發表的報告,全球約有2.51億名慢阻肺病患者,並預計因此病而死亡的人數會在10年內增加30%,慢阻肺病更將成為全球第三大死因。

吸煙污染乃主因

在香港,醫管局的調查亦顯示,每年本港因慢阻肺病而入院治療的患者超過9000人、入院次數接近20000次,大部分為年老的長期病患者,其中逾20%患者需要使用呼吸機,一年死亡人數1000多人。醫管局曾追蹤2012年入院的慢阻肺病患者,到了2014年,其中有逾三成人死亡。從以上數據可見,慢阻肺病對本港醫療系統已造成一定負擔。

慢阻肺病的病因主要是長期吸煙或吸入二手煙;長期處在空氣污染的環境之中,令呼吸系統受到破壞而引致呼吸道阻塞及收窄,小部分亦可能由遺傳基因引致,所以吸煙人士、燒煤廠或建築地盤工作者都是患慢阻肺病高危人士,應特別關注相關病徵。

不過,慢阻肺病初期病徵並不顯著,例如氣喘、喘鳴、咳帶痰、容易疲倦、 行走/做活乏力等,經常會被誤以為是流感症狀,或年老力衰所致。尤其慢阻肺病患者多為60歲以上,往往忽略以上病徵,直至病情惡化至後期呼吸系統已大受破壞,出現腳眼腫脹、手指泛藍等併發症才延醫確診;亦有較年輕人士患慢阻肺病,但愈年輕患病而又未能及早診治,呼吸系統受破壞的時間和程度便會愈長、愈大,肺功能一旦受損便難以補救,只能長期以藥物控制病情及預防復發。

慢阻肺病屬於慢性疾病,但亦有機會急性發作,即氣喘加劇、痰咳更嚴重,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必須盡快求醫, 否則可能導致呼吸衰竭,令患者缺氧或體內二氧化碳急增,引致死亡。氣溫下降易令氣管收縮,過濾性病毒亦轉趨活躍,所以冬季是慢阻肺病病發高峰期,患者須特別留心身體狀況,以防病情惡化。

治療方面以藥物為主,可分為應對慢性病情和急性發病兩類。應對慢性病情,醫生會處方擴張氣管的吸入式藥物;急性發病時除加強擴張氣管治療,也會考慮使用抗生素、口服類固醇等,緊急情況更有可能用上呼吸機。為預防急性發病,慢阻肺病患者必須定時定量服用吸入式藥物,使用吸入器將藥物吸入肺部,最直接有效,惟要達到最佳藥效,使用合適的藥物和吸入器,以及正確使用吸入器同樣重要,若錯誤使用吸入器或使用技巧不足,有機會因吸入不足藥物而影響療效。

吸入器款式頗多,有舊式的壓縮式吸入器,以及較新的乾粉式和霧化式吸入器,而每款亦有不同的設計和特點。主治醫生會根據每位患者的年齡、需要、肺功能受損程度、手眼口協調能力等,決定合適的藥物和吸入器。壓縮式吸入器被普遍採用了數十年,原理是將液態藥物以壓縮劑變成噴霧,噴入患者氣管,用藥前需緩慢吐氣,手口協調地按下吸入器並適當深深吸氣,然後閉住呼吸數秒,但若患者使用時眼手口不協調、忘記搖勻藥物或閉氣,都會令肺部吸收不到足夠藥物。

按需要選吸入器

若覺得吸入器難以操控,可考慮加配吸藥輔助器(spacer),當噴霧進入輔助艙後,藥物微粒會充滿整個容器,飄浮的速度也會變慢,病人只須正常呼吸就能吸入藥物。由於慢阻肺病患者多為眼手口協調力較弱的長者;加上壓縮劑屬於溫室氣體,潛在加劇全球暖化,所以近年有些國家及地區開始減少使用這類吸入器。

至於較新款的乾粉式吸入器,由於不受協調能力影響,比較容易使用。患者最常犯錯的是令濕氣滲入或閉氣時間不足;至於另一新款的霧化式吸入器,釋出藥物呈流速較慢的緩霧,使患者有寬裕的時間將藥物充分吸入肺裏,但若患者未能正確置入藥罐,或軟霧釋出時過分閉氣,均會影響藥效。因此,主治醫生會先為每位患者示範吸入器正確用法,提供足夠指引,而且在每次覆診時要求患者即場使用吸入器,以確認其用法正當,再評估藥物療效,並在有需要時轉換藥物或吸入器。

隨着醫藥科技不斷進步,慢阻肺病亦出現了新療法,包括長效氣管擴張劑和輔助性的口服藥PDE-4抑制劑,不過預防勝於治療,戒煙、多注意身體病徵、在病發高峰期注射流感針以減低因感染而發病的風險等等,都是高危人士預防患上慢阻肺病或患者預防急性發病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患者必須依時覆診,取得足夠藥物並按時按量服藥,以控制病情。

撰文 : 陳利醫生_呼吸系統科專科

 

[信健康] 提防慢性阻肺病,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醫生會根據每位患者的年齡、需要、 肺功能受損程度、手眼口協調能力等, 決定合適的藥物和吸入器。(作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