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條件

顧小培 | 2021-01-06

我十分佩服本版同文劉健威先生,亦很喜歡看他有關食經的文章。劉先生顯然很懂得吃。他與別的飲食評論專家不同之處,在於他不單單着眼於食物的味道,對食材也有十分道地和深入的研究。現在一般食評家在報章或電視上論述時經常說的是,某某廚師的廚藝很高,做出來的食物味道怎麼好,配搭怎麼好,什麼「有嚼勁」,什麼「入口即溶」。劉先生當然也有這方面的評語。但他也更注重食材本身的素質:來源怎樣?是否新鮮?如果是海鮮,屬野生的還是人工飼養的?如果是家禽,養育了多久?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分辨。東西好不好,騙不了他。

站在店家的立場,食材本身的素質可以說是本。相比之下,滋味和賣相等應屬次要。因為無論做得到如何可口,沒有人會願意把一些本質不佳之物納入肚中。     

有一次,我走進一家稍為「講究」的日本料理食店,在壽司吧前坐下。所謂「講究」,免不了須與其收費掛鈎:畢竟這個世界的商業行為,走不出「一分錢一分貨」的規律。如果想吃得好,當然要有比較高的金錢付出。那天碰上用膳時間還早,顧客不多;壽司師傅尚在做預備食材的工作。只見他從雪櫃中,將一大塊魚生拿出來,先把其中比較次等的部分切除,隨手丟掉;然後將整件魚肉切開,各各是整整齊齊的一段,用保鮮紙包好,放回冷藏之處。可想而知,等到客人要吃壽司的時候,他會把這些魚肉再進一步切割到合適的形狀和大小,然後放在飯糰上。壽司師傅在我這個顧客面前做這些料理步驟,相信是他一貫的作風。事實上,也毋須遮遮掩掩。目睹這樣的「表演」之後,縱使一些食客(例如我)沒有劉先生的本領,亦大可以比較放心,知道用來做食材的那些部分,都是經過挑選的,不用擔心裏面會有次一等的材料。

日式料理中,不少食物都是在客人面前烹飪的,例如壽司、鐵板燒、爐端燒。嚴格來說,那並不等於說衞生措施一定會是做得十足。不過,有部分工序能給人看得到,總算有相當「透明度」。

另一些同樣「講究」的食肆,也可見到類似「德政」。大堂與廚房之間以玻璃分隔,顧客可隨意觀察廚師作業。不消說,廚房擺設一定會是有條不紊,工作人員都穿上整齊乾淨的制服,動作也一絲不苟。相比較,香港「特色」之一的茶餐廳在衞生方面絕大多數不思進取,可說是差勁多了。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