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衞生

顧小培 | 2021-01-08

COVID-19病毒帶來新冠肺炎。如果罹患者的人數不多,那只會是小問題。有人病了,針對這個病,想辦法去把這些病人治愈,不就了事了嗎?但如果患病的人很多,就變成了大問題。再者,如果此病能夠在社區裏面傳染開去,問題就更大了。到那個地步,針對疾再而去醫病,固之然需要做,但在整個社區中制止這個病的傳染,更需要正視,更須盡快找出對策。

兩者比較,哪個更重要?照理說,治病本應是重要的,面對一個瀕危的人,把他在鬼門關之前拖回來,必然是十萬火急。但是,縱然是將病治好了,救的只是一個人;如果這個病傳染開去,牽涉到的是更多的人。治好個別的病,不單單只可以說是治標不治本,在整個社區而言,可能更是捨本逐末。個體的病情是「末」,疾病在大環境中傳開去,引致壞後果的情況是「本」。因此,在社區中,想辦法令疾病被困起來(contained),才是捨末正本的正確方針。

例如以現在流行的COVID-19病毒來說,在社群之中,防止一個人傳給另外一個人,必然是根本的對策之一。具體來說,也就是包括了社區隔離、避免接觸、戴口罩、勤洗手等等。這些其實都是朝着環境衞生方向要做的舉措;而事實上,西方國家早在十九世紀中旬,已經開始留意這類問題。中國要待二十世紀初,才開始認識到環境衞生的重要。

不妨聽一聽梁啟超怎樣形容。他說英國人「至1842年變政,講求攝生之道,治病之法;而講全體,講化學;而講植物學;而講道路;而講居宅;而講飲食之多寡;而講衣服寒熱之準;而講工作久暫之刻;而講產孕;而講育嬰;而講養老;而講免疫;而講割紮……學堂通貨,皆兼衞生」。相比之下,中國則是「一歲之中,其坐藥誤而死者,不知幾何人。疾本可治,而不解治之道,束手聽其作斃者,不知幾何人。坐道路不潔,居宅不清,飲食不淨,感召疫癘,坐病致死者,不知幾何人。坐父母有病,受質尪弱,未及年而死者,不知幾何人。胎產不講,坐孕育而母死或胎落者,不知幾何人。故孳生雖繁,而以每百人較其死亡多寡之率,亦遠甲於大地」。

說起來,環境衞生的觀念,不正是西方比較我們更早意識到,更早覺醒嗎?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一早就果斷施行,西方人卻是連對「戴口罩」這個輕而易舉、微不足道的行為,也竟然那麼抗拒,可真是難以理解的。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