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控制治療房顫

馮永康醫生 | 2021-01-12
處理心房顫動(AF)大致可分為兩種策略,一項稱為心律控制(RyC),即是利用包括心律藥物、體外電擊及導管消融術等方法盡量維持AF病人正常心律。另一策略為心速控制(RaC),只須處方簡單的心速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等來減慢心跳,但病人的心律依然維持AF。

處理心房顫動(AF)大致可分為兩種策略,一項稱為心律控制(RyC),即是利用包括心律藥物、體外電擊及導管消融術等方法盡量維持AF病人正常心律。另一策略為心速控制(RaC),只須處方簡單的心速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等來減慢心跳,但病人的心律依然維持AF。可惜幾項大型隨機對照研究比較RyC及RaC的好壞中,發現兩者在死亡率及中風方面都是不相伯仲,令不少醫生及病人認為RaC比較可取,原因是此方法相對簡單,住院次數可以減少。

2020年9月份《新英倫醫學期刊》發表一項名為EAST-AFNET 4的大型隨機對照研究比較RyC及RaC對病人的好處,跟先前幾項大型研究不同之處是所有參與研究的病人都是在首次發病後一年內接受隨機分配至RyC及RaC治療策略,即所謂早期治療(Early AF)。參與者平均年齡70歲,80%以上有高血壓,約三成有心臟衰竭,平均中風指數達中至高等。一半Early AF病人被隨機分配接受RyC,會被處方抗心律藥物或導管消融術等治療,其餘一半患者只接受減慢心速的藥物。超過90%參與病人也有服用適當的薄血藥物防止中風。研究的跟進重點是Early AF病人出現中風、心血管病死亡、心衰竭或心臟病發住院的機會率。

此研究在跟進中位數5.1年後被叫停,原因是病人接受RyC治療後,出現以上所提及的跟進重點比RaC減少21%,中風風險減少35%,心血管病引致死亡減少28%,因心衰竭或心臟病發住院減少17%至19%,住院時間較長的情況也無出現,兩者的平均每年住院日數都是5至6天,還有的是超過八成接受RyC的患者都能維持正常心律,此發現非常重要,因早期的同類研究,接受RyC治療的患者能長期維持正常心律的機會非常偏低, 原因是接受導管消融術在近年比較高有關。

為何這結果跟早期相類似研究有這麼大分別呢?最重要的是這些患者在早期接受RyC治療,便能截斷這惡性循環。這研究結果發表後,大家必須認真考慮在AF首次病發後,RyC治療可能比較可取。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管好心律減顫動? 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