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大目標

天峯醫生 | 2021-01-20
如何提高民眾的接種率,成為現在政府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階段目標。(法新社圖片)

不少國家地區已展開新冠疫苗接種計劃,香港政府也在積極籌備。與此同時,政府近日也因應不同的爆發群組而進行強制檢測,加上種種社交限制,但每日的確診數字卻仍未能確定受控。在前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刊於2021年1月6日)中,筆者闡述了在SARS之後,政府以及醫院管理局做了不少機制上和設施上的改善工夫;然而,養兵17年,到用得着時,是否就能得心應手?

筆者曾在〈疫情嚴峻的3個層面因素〉(2020年8月19日)一文,以政策時機、民心取態及病毒特性3個層面分析疫情難控的原因。其實政府在疫症初期就已經定下以「早識別、早隔離、早治療」作為目標,但要實現這個目標,一定要做到及時檢測、追蹤、圍堵。

「做到」的意思是要落實到位,不是一個口號,更不是做過便算。第一步,其實是要先確定要「做到」什麼,背後應該要有個大目標。

要訂立真正的大目標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真正的大目標應該是個願景,未必是一般人可以想像得到,也未必是一般人都認為可以達到,但就應該是能夠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同,是個Common Goal。

要達至這個Common Goal,很多時都需要分階段進行;分階段的同時,就會出現不同階段的小目標。要達成這些階段性的目標,就牽涉到利用不同的方法、途徑,以至規條、制度。在公共醫療的範疇來說,很常會提到人、機、物、法、環。

人是適當的人手和專業;機是機制和系統;物是儀器和設施;法是指引或者規則(也包括法律);環是環境及氛圍。這些都是要實現目標時要留意以至應用的條件要素。

另一個關鍵字是「及時」。也就是說,「做到」是有時間性的,太遲自然不成,有時太早也未必一定是好事。什麼時候要開始、要多少時間完成,其實都取決於什麼時候要有成果。只不過,在公共衞生的大前提下,一般當然是要求「愈快愈好」,但有時如果時機不適合,即使做了很可能只會是費時失事。

人.機.物.法.環

如上所述,真正的大目標通常都不能一步通天,是要分階段進行。此外,即使同一個目標,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或者步驟。然而,有很多人會把大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步驟給混淆了。「早識別、早隔離、早治療」其實不應該是大目標,甚至「清零」也未是大目標,它們實際上是一個階段性的目標,甚至只是其中一種達至大目標的其中一個途徑或者方法而已。

抗疫的真正大目標,其實應該是讓民眾盡早回復正常生活,包括民眾的日常生活和經貿的正常發展,這才是真正的Common Goal。

確定了大目標才能有大方向,所擬定出來不同階段的步驟和目標才會顯得額外切實、更加清晰,一步一步、按部就班。

在這個大目標之下,應該用哪一個方法:靠盡力「清零」,抑或是「與病毒共存」,又或是另一個極端──靠大量民眾染疫達至「群體免疫」,就得需要領導者的英明抉擇。

領導者作出方向性的抉擇前,必須有足夠的訊息,也取決於領導者是否尊重科學,也視乎領導者如何平衡人命和經濟發展,反而與哪一種社會制度未必有直接關係。假若方向性錯誤的話,莫說令大目標變得愈來愈遙不可及,更會令社會損失慘重。到頭來斷送自己的政治前途事小,枉送無辜百姓生命事大。

如果選擇「清零」,在未有疫苗之前,「早識別、早隔離、早治療」便是最有效的方法。要持續有效地做到「早識別、早隔離、早治療」,便需要及時檢測、追蹤、圍堵。每一樣都回到人、機、物、法、環,逐樣去規劃和徵集。至於能否「及時」,就要看這些人、 機、物、法、環是否能夠適時準備就緒了。

筆者在前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就提及3份SARS後的報告,都有不少機制和設施上的改善建議。先不談這些建議是否全部已被落實,但世上既沒有完美的機制,無論任何機制和設施最終得靠人去執行才成,但3份報告都萬料不及香港前年今日的動員能力,竟可能遠不及SARS之時。

如何有強大的動員能力,如何提高執行能力,簡單而言:上靠決心、下靠齊心。

其實決心和齊心也是互動的。雖然疫情開始時,民眾對政府信任度低,這必然在「齊心」方面大打折扣,於是乎恢復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也是幾乎所有施政者在施行任何政策時必要爭取的一項。要令民眾信任,當然更加不是一時三刻,而要先顯示政府自身的決心和信心,所以說,決心和齊心也是互動的。

政府自身的決心,就得先確定上面提及的大目標,一個大家都認同的大目標,而不應只着眼於機制和設施的建立。筆者要強調的是,機制和設施的建立都是必要的,但都只是一個階段目標而已,不能以為建立了機制和設施就可以安枕無憂,一定靠執行到位才能發揮最大作用。事實上,最令民眾缺乏信心的,就是每一項措施都缺乏互聯關係,機制與機制之間又沒有協調,結果變成一堆散亂無章、左搖右擺、前後不一,以及常常無以為繼的政策和行動。

因此,政府如要顯示出達到大目標的決心,以挽回民眾的信心,就得要貫徹始終,令所有政策都一同朝向同一大目標,也要展示出主導性的魄力,想盡辦法主動去提高動員能力。

所謂的主導性魄力,是需要帶有前瞻的觸覺,對不同情況的應對鋪排,以及帶動民眾認同和朝向大目標方向的解說能力,這應該比起過於審慎地不斷「持開放態度」,更能有效地去維繫民眾的信任。

另一方面,政府要貫徹始終,自身也要有相當信心。而政府的自信,也得確實需要基於精準的衡量和考慮,除了聽取專業意見之外,更要有充分掌握民情的感知能力。

所以,政府需要有小腦般的大智慧(見2020年11月25日〈小腦的大智慧〉)。外來環境非己所能控制,兼且瞬息萬變,要懂得靈活變通,才能因勢利導、持續成效。所以,政府要建立好接收訊息之全面並頻繁的網絡,加上嚴密有序的分析及傳導體系,再以決斷明確、直達要針對單位的方式下達指令。知道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也要懂得在不同過程中不斷微調。要能知道自己的「位置」,才能計算出精準的方案;要能計算出精準的方案,方能及時保持各方平衡。

微調各步驟

要抗疫,便要有大目標,也要有整套全盤計劃。全民檢測也好、強制檢測也好、社交限制也好,甚至疫苗注射也好,每一項本身都不是最後的目的,而是一個步驟,一個達至最終大目標的步驟。步驟要有次序,要有時間性。最終的目標始終是要民眾回復正常生活,是民生的問題,不用花太多精神在政治層面上。有時步驟效果不揚,未必是那個步驟不應該做,可能只是執行得不夠好。在這種情況之下,其實是應該想辦法用正確的評估,好好學習去微調每一個步驟,令執行得以改善,也為下一步計劃作好準備,直至大目標達成為止。

要民眾回復正常生活,就要想辦法清零;要能夠清零,就要有快而大的檢測量,也要有快而大的隔離配套,最後便得靠疫苗。但同樣地,不要以為有疫苗就萬事無憂。不要忘記,要達至全民免疫,就要有七成人接種。要做到令群體有一定的免疫力,方能真正完成最大的目標,讓民眾盡早回復正常生活。如何提高民眾的接種率,便成為現在政府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階段目標。

政策要有決心,要基於準確的民情評估;要有能力牽動民眾齊心,就得要有決心去重置信任。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確立大目標迎疫情,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