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病歷系統與時並進 醫管局積極發展「智慧醫院」

張毅翔醫生 | 2021-01-27
醫管局計劃三年內把十八間主要醫院發展成「智慧醫院」。(醫管局圖片)

醫院管理局成立30周年,如果我們順着時間軸走,由「過去」、「現在」再走到「將來」,由一個時間點走到另一個時間點,你會發現隨着社會的變遷、病人臨床需要的改變,資訊科技進化的步伐一直與公立醫院的發展同步。過去醫護人員拿着紙張病歷文件夾在醫院內走來走去的情景再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現在醫生手中拿着載有電子病歷系統的平板電腦。展望將來,醫管局將進一步智能化公立醫院,未來3年18間主要醫院將進化為「智慧醫院」。

病歷記錄了病人的病徵、治療過程、用藥、各種檢查及化驗結果等重要的資訊,在臨床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試想想一位轉院病人如果沒有詳細的病歷,接手治療的醫生根本無從入手。九十年代電腦及互聯網仍未普及,病人的病歷主要紀錄在紙張,病人入院時醫護人員需要到牌板房「擒上擒落」找出病人的病歷牌板。當時偶爾也會出現病人沒有牌板的情況出現。

eNID方便查閱病歷

醫管局1993年開發第一代的「臨床醫療管理系統」(Clinical Management System),將病人的病歷電子化,現時已經發展至第四代,除了病歷功能外,亦包括了電子化驗訊息系統、放射學資訊系統、住院病人藥物處方系統、電子X光片及臨床流動應用等800個功能模組,配合不同的臨床需要,每天醫護人員輸入系統的指令達2000萬筆。病歷電子化是發展「智慧醫院」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過去及現在亦協助醫管局應對一次又一次的危機。

2003年非典型肺炎的經驗香港人仍然歷歷在目。當時公立醫院已經開始電子化,臨床管理資訊系統已見雛形,當時資訊科技部門在「臨床醫療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建立了名為「eSARS」的系統,方便整合資料及呈報個案、改善病房報數流程及減少錯漏及延誤的問題。17年過去,同樣的場景,但公立醫院要面對的是傳染力更強、影響更廣的2019冠狀病毒。除了應付醫護人員的臨床需要外,亦要滿足接觸追查及公眾知情權等公共衞生的要求。

新冠肺炎是《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下「須呈報傳染病」之一,當醫管局發現有懷疑或確診個案,都必須通知衞生防護中心方便監察及控制疾病。為了集中處理相關個案的資訊,醫管局2020年1月初在現有的「臨床醫療管理系統」上,額外開發一個管理系統,集中處理新冠肺炎個案的資訊「eNID」(E Novel Infectious Disease),前線醫護人員處理懷疑及確診個案,除了要了解病人的病徵外,還要詢問病人是否有外遊紀錄、是否與懷疑及確診病人有接觸史等資料。「eNID」平台方便醫護人員在處理有關病人時隨時查閱病人的臨床及化驗資料,擬定臨床治療方案時亦可掌握更全面的資訊,系統亦會指示醫生需要問診的重點。「eNID」亦可令不同部門同時分享到病人第一手資訊,不用再分別將個案通報給總辦事處,省回不少時間。

在公共衞生的層面上,抗疫工作爭分奪秒,呈報個案要快。今次新冠肺炎疫情,最高峰一天可以收到超過300個個案報告,前線人員一天內更新資訊次數達8000次之多,如果仍然停留在紙張及傳真的階段,對工作繁忙的前線醫護以至整個香港的抗疫工作都會造成一定的困難。「eNID」平台可以協助統計每天有多少新的個案、每天有多少康復病人在公立醫院出院,仍在公立醫院留醫的病人病情是「穩定」、「嚴重」、「危殆」還是已經離世。所有這些有關疫情的統計資料,加上衞生防護中心的資料,都會放在政府網頁,讓公眾能更了解疫情的發展。

目標:3年18間醫院

過去30年病歷電子化收集了一定數目的臨床資料,未來醫管局將會採取更主動的方針、策略,由過去被動地為病人提供治療,改為透過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建構可協助前線醫護工作的平台,主動地預測病人可能發生的病變,甚至更宏觀地協助地域性的疾病預防工作。醫管局2018年推出「數據實驗室」(Data Collaboration Lab)先導計劃,計劃的第一階段去年完成,有多個項目具有臨床應用的潛力,其中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計劃,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分辨出乙型肝炎患者的風險水平,今年內會在一間公立醫院試行。另外,「數據實驗室」第二階段計劃已開始,今次有6間大學合共27個申請,其中4間大學共10個研究項目獲選,當中不少有望可以發展成臨床應用,在公立醫院使用。

展望未來,醫管局目標是在3年內把18間主要醫院發展成「智慧醫院」,資訊科技將會進一步協助醫護人員進行臨床工作、優化工作流程,減輕不必要的壓力,必須強調的是,資訊科技發展都是扮演輔助的角色,醫護的專業角色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撰文:張毅翔醫生_醫管局資訊科技及醫療信息部主管

 

[信健康] 發展智能醫療系統,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