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古文

顧小培 | 2021-03-01

自從七十年代初之時中學畢業,開始遠離國文科老師,頓失教澤。之後間或拿起古籍自己揣摩,若有所悟,但事倍功半,不無憾然。早幾天前,竟然得到高人指點。恍如醍醐灌頂,得濯清泉,所獲裨益,自是不少。

王力這套《古代漢語》,我書架上也有。只不過,買時本意用作參考,並沒有刻意鑽研;偶或想起,拿起來翻翻,水過鴨背,裏面說的,也沒有怎麼樣上心;整體而言,似懂非懂。至於前輩提及的《王力古代漢語注釋》一書,我亦有,置於原著之旁;只不過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初版,尚稱「滙考」而非「滙訂」,唯356頁而已,非「近千頁」的「上下兩大冊」。書中邀得哈爾濱的田忠俠君(相信亦是師範大學教授)作〈序〉,其中有言曰:「疑義相與析……每有相得益彰之快。」又有曰:「遂撰文商榷,以就正於學界同仁。嚶而鳴矣,求其友聲。」於是不禁心癢癢、手動動,茲就前輩所示,略抒己見,非為刁頑逆抗,只求再予指導,以釋疑慮耳。

王力指出,「諸」字等於「之於」;是「之」「於」二字合音。那是「諸」的用法之一,可說無可置疑。亦有其他用法,例如基於同樣道理的「之」「乎」二字合音:《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至於「諸於」二字連用屬「不通」之說,乃顯淺易明。前輩舉例:「『付諸於XX』豈非等於『付之於於XX』,分明蛇足。」王力更斬釘截鐵地說:「那是謬誤的仿古。」

不過,若說「付之一哂」不通,可能言重了。《文通》是第一部有關漢語「語法系統」(即今天一般稱之為「文法」)的著作。作者是清末的語言學家馬建忠。他把虛字分為介、連、助、嘆四類。如果嚴格地以「之」「於」二字分別為代詞及介詞作出文法上的剖析,捨「付諸一哂」而取「付之一哂」自可評之為不嚴謹、不理想,甚至斥之為文法欠佳;但竊以為不可以武斷視作「不通」。

不妨試看古籍。有單單用「之」的,如《後漢書》〈馮異傳〉:「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亦如《孫子兵法》〈九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都省卻了介詞。也有單單用「於」的。見於《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較《漢書》〈陳勝項籍傳〉:「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時也。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後者才是「帶出被動詞氣」,意指「被制的對象」焉。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