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病房

青斯 | 2021-03-20
思維改變,相片不一定追求清晰,科技配合,生病也不一定要住進醫院。(作者圖片)

早前在網上參與澳洲皇家醫務行政學院周年學術會議。我愈來愈喜歡網上會議,對參與者好處多,既不用舟車勞頓飛來飛去,遇着幾個演講同一時段在不同會場舉行時,亦可輕鬆地由一個虛擬會場轉到另一個,不怕打擾到別人。但對主辦者而言,最富挑戰的莫過於刺激參與者發問及加入討論。這都是我們在這年多的網上教學時遇上的。

這次學術會議圍繞新冠肺炎的處理。澳洲在處理新冠肺炎疫情上仍算不錯,雖然墨爾本市和維多利亞州經歷長時間封城,但總感染人口比例較香港低少許,但死亡比例則比香港高。澳洲沒經歷SARS的洗禮,也能成功控制疫情,除卻地理因素外,根據麥肯錫公司分析,政府能取得市民信任,懂利用數據,以及整體包括州與國及州與州之間合作性強,也是澳洲戰勝疫情的要素。

這次會議的有趣點子多,包括醫療領域上發揮領導力處理不同危機。會議邀請醫管局的李醫生分享建立鯉魚門及亞博的社區治療設施,以及方艙醫院的經驗,亦邀得澳洲各州的首席衞生官參加虛擬圓桌會,反思新冠疫情的處理。亦有講者分享利用虛擬病房處理新冠肺炎病人的經驗,發覺效果良好,可把醫院病床留給病情較重者。

虛擬病房服務的病人,多是從外地回澳洲的比較年輕者,經確診後透過公共衞生醫官轉介,由虛擬病房當值護士評估。病人住在社區隔離設施,卻由醫院的醫護人員監察,若情況有變再由醫生評估須否送院。監察可用幾種方法,但作報告的醫生說時間緊迫,未及等待可穿戴的智能監測儀,病房已要運作,唯有靠病人自己滙報情況。報告說只有9%須送醫院,當中四分三要入院。絕大部分病人對服務滿意。

在網上搜尋亦發覺有類似經驗,包括澳洲其他地方和英國,亦有要從虛擬病房送到深切治療部的。在英國,病人到急症室經醫生診斷為病情穩定者,就會被戴上血氧飽和度分析儀,然後送回家,由虛擬病房護士和醫生跟進。

減輕病床壓力

香港醫委會在2019年發出遠程醫療指引,讓醫生應用科技時有所依從。指引參考世界醫學會,訂定適用範圍,包括電郵、社交媒體等。醫委會亦建議先與病人有實體接觸,才由遠程醫療跟進。遠程醫療的專業行為操守和實體醫療也沒分別。

這虛擬病房的概念,應可用在其他病種上,透過遠程監察,減輕病床壓力和醫院擠迫的情況。雖有點姍姍來遲,應用二十一世紀溝通科技和思維醫治病人的時候終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