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醫路歷程】陳力元醫生篇---劏屍水皮 沙士染疫 肝臟權威細說名醫之路

2021-04-05

「初初做學生時要『劏屍』(解剖),而我劏得非常水皮,同組同學都覺得我水皮,盡量不讓我負責那麼多,整條屍我只劏一個地方,就是一隻腳板,因為即使體無完膚,仲有第二隻腳板,同學就不會罵我。」
談起行醫歷程,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力元(Henry)眉飛色舞,笑言很早發現自己並非「揸刀搵食」的材料。
他在求學、實習時遇到不少難忘人和事,影響一生,尤其啟蒙導師沈祖堯教授,奠定他朝腸胃肝臟專科發展的路向。去年11月他由中文大學「轉會」到仁安醫院出任副院長,延續醫學使命。


訪問在陳力元的仁安醫院辦公室進行,房內布置簡潔,以米白色為主調,書櫃放了不少獎盃、他的Q版公仔、《易經》及各類書籍。最特別是他從世界各地講學、開會、旅遊時購買的磁石貼,整齊排列成滿載回憶的磁石裝飾牆。
他笑說,現在的空間較昔日中大辦公室細一半,卻充滿生活點滴,包括將兩幅女兒送給他的畫,「貼堂」掛在牆上:「返工無咁悶嘛!」
初見陳力元,親和健談,笑容滿臉。傳統男校出身的他,自幼貪玩,鍾情橋牌,夢想成為職業橋牌選手,曾經入選橋牌青年軍。「最難忘有次香港舉辦橋牌世界賽,我應徵做傳牌仔,日薪1000元,在八十年代來說好好賺。」

去年十二月,陳力元(右六)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病房作腸胃肝臟專科教學訓練。(受訪者圖片)

天生聰明,有讀書天份,當教師的父母管教並不嚴厲,他很輕鬆的就考到好成績。「之後隨波逐流選了理科,再考入中大醫學院。」對於醫學的興趣,他坦言是由大學開始慢慢培養出來,加上遇到不少老師,影響深遠,其中一位是前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系主任李國章,一次在講座提到「其實做醫生是很孤獨的」。
他一直銘記於心:「求學時有很多同學,年輕醫生亦有很多人一起受訓,但到你愈做愈高級,就會愈來愈孤單,甚至很多醫生到最後會自己執業。聽完我覺得有點灰,因為我喜歡群體工作,不愛自己躲在房裏,所以到今時今日,我不會私人執業,希望在機構內服務,接觸更多人。」

操控內視鏡像「打機」
另一件難忘事,發生在大學三年級,他和六七個初出茅廬的醫科學生,跟隨教授到病房作臨床學習。「當時沒有iPad、智能電話,只得筆記簿,我們很多東西不懂,教授問的問題又答不出,然後教授說出正確答案,有個同學身手最敏捷,拿出筆記簿抄,當時的教授是梁永昌,即是沈祖堯的內視鏡師父,非常惡,是傳統英式教學的人,他一手拍筆記簿落地,用嚴厲語氣跟同學說:『你啲錢放入袋,你嘅知識係放入腦。』邊說邊篤住他的頭。」
他笑一笑繼續說:「我們反應慢的,都未將筆記簿拿出來,馬上放回袋裏,全部保持安靜。」自此以後,他每次上課不再抄,而是用心去記,學習效率提高了很多。後來他到瑪麗醫院實習,每月須當16天夜更,他都迅速完成工作。
「一有時間便跟『大哥』(指導醫生)學習,看見他示範內視鏡,忽然覺得有點像打機,心想,竟然有份工可一邊上班一邊打機?於是對腸胃科產生興趣。」經過3年內科訓練,他選擇向腸胃專科發展。

沈祖堯是啟蒙老師
「我經常說,尋找適合的專科訓練,除了要有興趣,師父亦很重要。當時中大腸胃科主管是沈祖堯教授,非常年輕,只是高級講師已鋒芒畢露。」起初,威爾斯親王醫院的腸胃、肝臟科是分開的,陳力元入了腸胃科一年,因為醫院架構重組,兩科合併,沈祖堯指無人研究肝病,提議陳力元嘗試,他就到美國接受肝臟科訓練。

陳力元(後排右三)、恩師沈祖堯教授(前排左三)及醫學團隊於二○一六年出席聖地亞哥消化系統疾病周活動後合影。(受訪者圖片)

1998年回港後,陳力元成為肝臟科開荒牛,同時負責威爾斯親王醫院肝移植服務,每天on call,漸漸與病人熟落,成為朋友。有些肝病病人乖乖聽他建議,定期檢查身體,及早診治,更勸告他人注意身體健康,實行以生命影響生命,令陳力元大感欣慰。「最難忘有個10多歲女生,送入深切治療部,需要緊急肝移植,父母泣不成聲。由於情況危急,沒有屍肝,只能靠活肝,父親立即接受檢查及安排做手術,短時間經歷一個家庭突變,女生最後康復,充滿成功感,不只救了一個生命,還拯救了一個家庭。」
2001年陳力元獲中大醫學博士學位,後來加入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當副教授。師父沈祖堯曾語重心長地對他說:「Henry,你開始做上司,要學懂與下屬相處,與他們有適當距離,不能太近或太遠,否則上令不能下達。」

染上沙士兩大體驗
兩師徒一直緊密聯繫,最深刻莫過於2003年沙士爆發,兩人在威院8A病房聯手抗疫。當時三十出頭的陳力元不幸染上沙士,從死亡邊緣回來,為他帶來很大反思。「體驗到兩個人生哲理。第一,既然人難免一死,如果我大步檻過,就要享受每分每秒、做有意義的事。可能年輕人眼中,想賺多點錢、建立名譽、贏得他人讚賞、提高社會地位,然而這一切死後都不值錢,留名不如留後(培育接班人)。」
康復後,他積極於中文大學醫學院繼續教研工作,2004年開始培育接班人。時至今天,他的兩個徒弟黃偉燊、黃麗虹都成為著名教授,由他們負責傳承,接力培訓下一代。「我覺得在大學完成了使命,腸胃及肝臟科研究亦達到頂峰,不想做學術行政,反而對醫療服務仍然保持熱誠。」於是他後來決定「轉會」仁安醫院出任副院長,沈祖堯亦支持他。

2019年,陳力元(左三)與醫學生助教於演講後合照。(受訪者圖片)

沙士給他的第二個感悟是,除了死亡,沒有什麼是永恒。「因此學會感恩,適時放下執着,人自然開心很多。很多朋友覺得我樂觀,沒有負面情緒,都是從沙士經歷中領悟。」昔日,他到處開會講學,一年至少25%至30%時間離港,少陪家人。現在他找到有意義的工作,同時兼顧家庭,享受生活。
近10年他熱愛打網球:「很多研究發現打網球的人較長壽,我與腦科醫生聊天,說每次接球充滿變化,想着如何控制局面、取勝,腦海不停運作,有助減低腦退化機會。而且,球類運動通常一群人參與,樂趣和滿足感更大。」
疫情下,他堅持每星期做3天運動,包括戴口罩在街上跑步、在家做掌上壓,保持身體健康。雖說常飲酒傷肝,但他會適量飲酒,飲食亦不算太嚴謹。

醉心網球的陳力元(左一),曾獲九龍塘會2019春季網球雙打比賽亞軍殊榮。(受訪者圖片)

相對於沙士,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影響更甚,社會經濟疲弱,很多人心情低落。困難時刻他寄語港人,以積極的態度去擁抱和面對挑戰:「挑戰經常有,只不過今日是這樣,明天會是另一樣事情,5年後所遇到的挑戰又會更新。」
如今,他接手新崗位、履行新使命,充滿抱負:「行醫至今,我的價值觀一向不變,就是服務病人,做研究提升醫學領域。」來到私人醫療機構工作,他期望與不同部門專家協調,整合內部架構,讓病人於最短時間內尋得最適合的醫生,作最適當治療,提升服務和價值。
「舉例,現時本地出生的嬰兒會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但若然乙型肝炎媽媽體內病毒量高,會導致5%至10%嬰兒感染病毒。世衞建議,乙型肝炎病毒量高的媽媽,第三期懷孕要食抗病毒藥物。不過,以往懷孕媽媽看婦科,要取得肝病藥物則要看肝科,花很多時間。所以我跟婦科、肝臟腸胃科的主管和醫生會面,希望能夠從內部架構調整,提高醫療價值,讓病人流暢而花最少時間治療,未來致力做好這方面的協調工作。」

腸胃肝臟科醫生陳力元現為仁安醫院副院長,服務病人初衷不變,未來致力提升私營醫療機構價值。(吳楚勤攝)

陳力元小檔案
英文名:Henry
出生地點:香港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一女
興趣:打網球、旅遊
榮譽:獲選為2008年十大傑出青年

撰文: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

2019年12月,陳力元在德國慕尼黑大學向學生講授醫學領導知識。(受訪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