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醫路歷程】曾到韓國取經整形外科醫生 彭志宏坦然說兩地行業分別

潘天惠 | 2021-04-26

小飛俠是長不大的孩子,英文名叫Peter的彭志宏,因為姓氏英文發音Pang與Pan接近,自小就有「小飛俠」的外號,長大後成為整形外科醫生,練成了「還原靚靚拳」,為有需要的人鎖住青春。
「小時候本來想做建築師,試過獨力砌出一個樓盤模型,現在也算是把興趣當成職業,只是『手作仔』在人體上進行而已。」他開玩笑地說。
現在私人執業的Peter坦言也曾到整容大國韓國取經,更指出當地和香港整容業最大的分別……
彭志宏的出世紙也有加上英文名Peter,難怪「小飛俠」這個外號自小便跟着他。「幾十年前,英文名來來去去不是John就是Peter,父母順便幫我改了一個幾好聽的花名,哈哈!」他咧嘴而笑道。

彭志宏(左二)身兼多職,自4月1日正式成為九龍樂善堂主席,盡可能會抽空出席相關活動。(受訪者圖片)

今日,「小飛俠」的其中一個責任是,把其他人變成童顏不老的「小飛俠」,這段旅程要由砌模型說起。
「兒時畫畫不錯,又醉心於研究精細的模型,自覺手藝不俗,所以一直希望長大後成為建築師。」當年中學有一科要做習作,結果他憑一己之力,把小兒科變成大工程,「老師只是要求整一間屋,但我卻砌成了今日樓盤銷售常見到的大型屋苑,後來才知道人家是由一隊人馬做出來,哈哈。」
亦因如此,當年老師都建議彭志宏應向建築方面發展,盡展所長,「我找了其他師兄,深入了解過建築是要讀什麼、做什麼,但對我影響最深的,應該是家姐升上中大修讀醫科,從中了解到醫科包羅萬有,各適其適。」
他耐心地解釋:「喜歡說話的人可揀精神科,不想出聲可做麻醉科,思考型的人適合做內科,像我想做手作仔,就選修了整形外科,不同的是,我在人體上進行『建築』。」
1994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學醫科畢業,加入威爾斯親王醫院,前後再要花上6年實戰,方可自行執起手術刀替病人整形。
頓一頓,他再說:「我們經常會做頭頸手術,其次是重整乳房,因為香港每15個女性就有一個患乳癌,切除之後會造成心理創傷,雖然人工乳房徒有其形,但依然有助病人重建自信,故此,坊間會說整形外科也是半個精神科醫生。」
整形技術日新月異,他出道時見證了激光處理色斑的機器面世,但成本高昂,非一般人能負擔,到現在已經是尋常不過的小兒科,「以前做下巴一定要開刀,澳洲專家一直否定打針的可行性,但現在證明只是部分人需要做手術,一般人都不用勞師動眾。」
韓國也有黃綠醫生
韓國現在是全球整容第一大國,不少香港人也選擇到當地改頭換面,是否代表人家技術比我們好呢?
彭志宏不以為然回答:「我到過韓國取經,當地一樣有黃綠醫生,我認為只有部分技術是可取。」
「人們到當地整容最主要的原因是,香港法律規定不能賣廣告,但內地、台灣和韓國是合法賣廣告,再加中介公司推波助瀾,如果你想在網上做資料搜集,自然會接觸到那些資訊。」
整形外科要因地制宜,無法一本通書睇到老,他解釋道:「韓國的北方人腮骨很大,傾向鋸骨,南方人普遍不用,不然變成『錐』字臉就後悔莫及,又例如亞洲人想鼻子高一點,但美國人卻想矮一點。」
義做過千兔唇手術
整形外科(Plastic Surgery)的涵蓋面很廣泛,主要分為Reconstructive Surgery和Cosmetic Surgery,彭志宏初出道時經常接觸到頭頸受傷、骨癌、乳癌、燒傷及意外毀容等的病人,最難忘一役發生在超過20年前。
彭志宏利用假期時間,免費為不少貧窮孩子進行兔唇手術。(受訪者圖片)

「一名面部生癌的中年男士,足足患癌兩年才來求醫,面容已經扭曲,眼睛也歪了,我問他為何姍姍來遲,他說家中的狗狗已經唔認得佢。」整個馬拉松手術需要割除面頰、下巴、部分舌頭等,並要重建鼻咽、口腔等涉及多個不同部位,三隊人馬聯手出擊,他認真地說:「時間飛逝,真是由朝做到晚,足足做了18小時,幸好手術成功,效果理想,最重要是兩邊面對稱。」
面部手術講求平衡對稱,但人生的付出與回報是沒有等號的,如果凡事太過計算,損失的可能是自己,彭志宏行醫20多年,直言當年答應為內地貧窮兔唇裂顎病人進行義務修復手術,間接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當年威院其中一個師父董文光問我,有冇興趣在放假期間做義工,我一口答應了,前前後後做了過千個兔唇手術,每次要做20個病人左右。」
1999年的冬季,他在嚴寒下首次踏足南京,親眼見到數百人冒着極低溫排隊,小孩子都是用棉被包裹着,當時的每一個畫面都撼動着他,他說那些都是學以致用的好機會。「話就話全部都是同一類手術,實際上每個病人都有不同特性,無法像工廠啤工一樣複製,正好考驗醫生的真功夫。」
精心部署求婚大計
好心有好報,已故前政務司鍾逸傑爵士於2017年因年事已高有意退位讓賢,遂邀請彭志宏擔任「逸傑國際慈善基金會」主席,延續造福貧困地區兔唇病人的使命,更希望組隊前往東南亞,擴大服務區域。「雖然角色改變了,但我一樣會操刀做手術,同時要了解董事會運作、進行籌款、招募有心人加入,年輕時有師父告訴我,能力愈大,責任愈大,我銘記在心,假如當初我say no不做義工,今日我不會坐在這兒。」
他於2011年獲頒紅十字會人道年獎,感恩曾與鍾逸傑共事10年,深深領悟到施恩莫望報的真諦。
好心有良緣,彭志宏在慈善活動上初次邂逅今日的太太,兩人後來在不同場合再遇,因了解而相戀,因相戀而結婚。「她不是醫護人員,我們拍拖兩年左右就拉埋天窗,有趣的是精心部署的求婚大計,本來是在淺水灣進行秘密偷拍,豈料到場時發現整個沙灘杳無人煙,太太來到馬上發現有人用長鏡頭錄影而穿煲,哈哈哈,浪漫變笑料!」

好心有好報,彭志宏與行外人的太太在慈善活動上認識,婚後育有兩女一子,幸福滿瀉。(受訪者圖片)

兩人步入婚姻殿堂十載,育有兩女一子,行外人要明白醫護長時間工作並非容易,「以前我在公院要on call 36小時,雖然跟她相戀時已經離開公院,但一樣為手術隨時候命,最弊的是每次有緊急事故時,往往是太太生日或一些紀念日,我只能說難道有人遇到車禍嚴重受傷,醫生能夠置之不理?」
「有一次收到醫院電話要求晚上11時做手術,碰巧當時正跟太太吃飯,為免掃興唯有一直隻字不提,直至10時才說出來。」
時至今日,彭志宏仍會為私家醫院的急症病人出動,盡能力幫助每一個病人,「後來,我們生了小孩,每當小孩發燒,太太等待20分鐘就嫌長,這時候才總算略略明白我不想病人多等一分鐘的心情,哈哈!」醫者父母心,就是這意思。

整形外科醫生彭志宏說自己喜歡做手作仔,所以選修整形外科。(吳楚勤攝)

彭志宏小檔案
英文名:Peter
出生年份:1970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一子兩女
學歷: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外科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興趣:畫畫、英文書法、砌模型
座右銘:Work Life Integration

撰文:潘天惠
[email protected]

彭志宏(中)外表斯斯文文,原來也有搖滾一面,幾年前擔任扶輪地區總監時與年輕人一起舉辦和平音樂會宣揚和平。(受訪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