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可否不要老

蘇瑞雯 | 2021-04-23
《爸爸可否不要老》講述一名患上認知障礙症的爸爸與照顧者之間的掙扎。(劇照)

《爸爸可否不要老》是近期另一套觸動筆者的電影,原著是著名舞台劇《父親》。電影講述一名患上認知障礙症的爸爸與照顧者(女兒)之間的掙扎,亦將患者的內心困惑、自我形象落差、拒絕接受患病事實、拒絕接受照顧等矛盾一一呈現。

作為照顧者,面對父親的認知及自理能力逐漸轉差,不單忘記時間、空間、事物、生活起居,甚至有一天會連自己也忘掉時,那種無能為力的痛,或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說出一句:爸爸可否不要老!那是女兒內心的吶喊呼叫!

電影不單觸動我憶起已故父親癌症末期最後幾年的幕幕情景及內心交戰,更聯想起因為工作關係,曾經協助認知障礙症患者及其家人照顧者,透過表達藝術治療來梳理情緒困擾及心理壓力。

篇幅所限,今日集中談論照顧者的情緒支援。一旦家中親人確診認知障礙症,痛苦的不只是患者。根據香港老人科醫學會綜合外國數據顯示,認知障礙症照顧者患上抑鬱症的比例高達六成。去年,滙豐保險與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及婦女基金會合作進行的一項「在職認知障礙症照顧者的挑戰與需求」研究亦顯示,在職照顧者中,73.7%表示承受着高風險的照顧壓力,46.2%有抑鬱症狀,以及38.6%面對家庭衝突。

照顧者情緒複雜

認知障礙照顧者承受特別高的壓力,是因為認知障礙和普通傷風感冒不同,它是無法根治的,只可以延緩,照顧者面對的是一個漫長但彷彿看不到終點的挑戰。看着家中至親至愛的身體和自理能力逐漸衰退,甚至如同變回小孩一樣,需要家人貼身照顧時,照顧者的生心理負荷儼然千斤重擔。患者的情緒同樣因為這個病及身體轉差而變得反覆無常,彼此的張力更把雙方情緒推向臨界點。

照顧者內心承受的複雜情緒,如很想做好卻無能為力的矛盾、內疚自責、憤慨絕望等等,通通都是筆者過去帶領照顧者小組時目睹的情緒宣洩,這些情緒是需要疏導出來的,否則照顧者也有機會將自己推入死胡同。

在這些藝術治療小組內,讓我最深刻的是照顧者能夠找到一個小小的空間照顧自己,給自己「唞唞氣」的機會!筆者在透過不同的藝術創作過程中,希望可以讓照顧者有一個安全空間釋放情緒,再次了解這個疾病的本質,及如何善待自己的照顧者身份。我亦希望他們可以在創作過程及小組聯繫中,找到一種同路人互相支援、並非孤單而行的感覺。

記憶中,他們讓我最深刻的是在治療小組中再次展露由心而來的笑容,就像他們所說:「人生已經夠苦了,每星期可以回來兩小時,玩吓笑吓輕鬆吓,已經好好。」有些事我們無法改變,但請不要忘記善用社會資源,幫助自己面對困難、照顧自己、重新得力,在愛人之前,讓我們先來愛惜自己!

作者為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email protected]

 

[信健康] 梳理照顧者情緒,精神訊息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