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工序

顧小培 | 2021-04-23

在《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這本英語小說中,主角因航海遇上風暴,漂流到小人國Lilliput。在當地,若想打破一隻雞蛋,傳統方式是敲擊它大的一邊。但國王的祖父曾經因而割傷自己的手指。國王乃下令,所有臣民打雞蛋之時,必須改以「敲它小的一邊」方法。這引起了部分人民極大的不滿,群起反抗而遭到鎮壓,之後逃往鄰國Blefuscu。後者代為出頭,於是挑起兩國之間的戰爭。

寫這篇稿件的今天,在《信報》見到有一篇文章,題目是〈英式鬆餅〉。其中提出,吃這東西之前,應該是先塗上奶油,還是先塗上果醬?結論是每個人有自己的見解和理由。文中亦有說,那純粹是因為地域差異,傳統不同而已,先後都沒有問題,不過,兩個做法可帶來不一樣的滋味;並列舉各各優劣之處。

對一個生物而言,進食是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之一,但人類在這方面的要求,卻不只是為果腹,也考究其中的享受,包括在口腔中咀嚼時的感覺和味道。先塗上奶油或先塗上果醬,可以導致不同的風味。為滿足自己個別的慾求,自可選擇進食方式:除了「吃」也可以「吞」,正如「囫圇吞棗」,指不加以咀嚼地整個兒嚥下去,也就是,直接由口腔送進食道。廣州話說「牛𡁻牡丹」,乃是指牠不能領略到這個花的優越之處。然則為什麼選擇牛而不以其他動物為例?可能是因為牛有反芻功能。反芻是先吞後再咀嚼,比較我們人類,工序可說是反其道而行。

回述過去多天來談的,有關我們體內細胞製造蛋白質的工序。其中過程,從mRNA的轉錄合成以至它的降解轉譯,須牽涉到多個步驟、變化和工具。籠統列舉,包括有所謂聚苯乙烯化、替代拼接、前體mRNA,以及不少於三種不同的RNA聚合酶等。這些細節,表過不提。

我們都知道,利用mRNA技術製造疫苗的藥廠不止一間,表表者有阿斯利康/牛津疫苗與復必泰/輝瑞疫苗,他們都是利用病毒的「尖刺」結構,將一些尖刺蛋白質的mRNA直接或間接送進身體肌肉細胞,俾能藉之以挑起人體的免疫反應。但兩者意向與過程中具體的工序,設計並不一樣。有人甚至說,其中一間所造疫苗內的所謂mRNA,結構更近乎DNA的性質;言下之意,如此命名大有商榷之餘地。以我看,既然人人都一律稱之為mRNA,不必過於執着。向公眾解釋時,隨俗未嘗不可。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