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抗疫後 旅遊新動向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100天,得到近八成人民認可的政策是防疫方法,他承諾100天內為一億人接種疫苗,但超額達2億多人。因此,他讓美國人得到更活躍的社交活動,「You can do more things, more safely」。雖然,美國每天還有新症,但大部分地方數字下降,春假以後疫情並沒有惡化。
香港在開放各行業的壓力下,推出「疫苗氣泡」及「旅遊氣泡」,用以作為接種疫苗的誘因,在此同時,我們有壓力要「清零」才可以與大陸通關,「回港易」推到粵港澳以外其他省市都靠保持「低風險」的狀況,而「來港易」的計劃也是要看兩方如何衡量兩地的風險。
在「外防輸入」方面,雖然港府已加強預防外地進港人士把病毒傳入社區,但最近幾宗印度及菲律賓輸入變種病毒,為我們打響警鐘。病毒散播是在飛機?在機場?在車上?酒店的問題在哪裏?假陰性檢測如何可克服?14天的「熔斷機制」是否太遲、太短?為何不把國家或地區的疫情分高、中及低風險,只准低風險進入?這樣是較有理據,而不是「熔斷」航空公司。
對入境者一視同仁
從飛機、入境場所到酒店
無論是新加坡「旅遊氣泡」或各地入境人士都應一視同仁:
1.出發的地點是低風險,如內地大部分城市/區域,最多也是每日單數字確診。
2.上機前要核酸測試陰性,及/或
3.已接種疫苗(美國與歐洲正在討論如何處理這些「疫苗護照」)。
4.在飛機上,要求全程標準的鮮風換氣或HEPA過濾系統(在停機坪上也需要),五成載客量、戴口罩及護目鏡、簡化餐飲及消毒或/及使用抗菌膏塗在常接觸的物件,如娛樂系統、洗手間等。
5.在機場或任何入境場所都有「檢測代行」,若有使用機場巴士,也要採用飛機上的要求。
6.長途火車、巴士、船隻都要實施如上要求。
7.從機場/入境場所到酒店的車輛,也要與飛機一樣的處理。
8.酒店的要求無論是檢疫或旅遊,也需要檢查及加強空調與過濾系統(筆者於4月9日〈官民合作 防超級傳播大爆發〉一文,介紹了世界衞生組織的「改善室內空氣路線圖」)。當然還要加強員工的培訓,環境消毒與優化有可能傳染的日常工序。
9.若核酸檢測、採樣都可以出錯,假陰或假陽性,為何不把兩間化驗所輪流隔次對同一人作測試?
10.台灣最近的新症是機組人員,香港去年已不下一次經機組人員、海員等輸入病毒。現在>70%的確診者是無症狀的,這些從高、中危地方來的人,也應該在酒店檢疫,以堵塞他們播毒的漏洞,更重要的是立刻接種疫苗。
防輸入高風險人士
若要以風險為本評核入境人士,必須看疫情控制,這樣,中國大陸與紐西蘭是排首位,較新加坡佳,用核酸檢測便可以,其他國家也必定要嚴謹處理。現在航空公司「熔斷」14天,是在發現輸入個案才處理,已經有機會21天後轉陽性的人士進入社區。況且這些國家,如印度、菲律賓、印尼等根本是高危地區,應該繼續防止進入,直到疫情受控為止。
東方「文化環保」之珠
5月2日,香港國際財經台(HKIBC)電視台專題談論歐洲的旅遊業如何開放,歐洲旅遊委員會(ETC)要努力爭取從中國及美國前往的遊客,以計劃「綠色證書」(Green Certificate),這「綠色證書」代表了接種疫苗及72小時內核酸陰性。香港人若要旅遊、商務或升學,都要立即接種疫苗,才可夏天出行。
節目中訪問了Greek 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他們認為現在是轉型的好時機,改造成另類的旅遊體驗,貴精不貴多的「magic」,打造成全球文化與可持續發展(Culture & Sustainability)的中心。
香港有條件建立此魅力中心,海洋公園山下的活動應全部與環保有關,低碳生活、衣食住行的體驗,可從岸邊舉辦關於海洋生態的活動,輻射全港300多島嶼及不同土質的連綿海岸線。西九文化區如何領導全港各藝術團體及場地,把視覺及演藝,傳統到超現代,編成可媲美倫敦、紐約的全方位體驗。建基於香港眾多的博物館,本土文化與歷史需要全方位深入研究,把古物古蹟、史事與非物質文化結合,編成另類旅遊。貴精不貴多的營運,不但解決「社交距離」的要求,並優化「東方之珠」的美譽。
當然,垃圾分類回收及食物不浪費,需要政策與法律雙管齊下,為何不看看大陸最新的「光碟」行動及4月29日通過的《反食品浪費法》?不然,在世界零碳目標的大環境下,這「Asia's World City」便不能轉變成「文化可持續發展魅力之都」。
撰文:黃譚智媛_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
[信健康] 精準抗疫提振旅遊,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