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醫療如何持續發展──硬件篇

天峯醫生 | 2021-05-26
香港大部分公立醫院都是在上世紀興建,面對不少硬件限制。 (香港中通社圖片)

剛在5月3及4日舉行的醫院管理局研討大會中,其中一個主題是醫管局的可持續發展。面對急遽增長的服務需求及有限的資源供應,要持續維持高效和世界級的醫療水平是個莫大挑戰。除了筆者在前一篇文章(刊於4月28日)提及的人手供應問題,醫管局也面對不少機、物、環的「硬件」限制。

機是機器、儀器;物是物資、物流;環是環境、空間。

同事很多時會埋怨,公營醫院購買儀器的速度,尤其貴重的高端儀器,多數比私人醫療機構慢。其主要原因是投放公帑與私人投資有不同的考量。

高端醫療儀器除了設置成本高昂之外,其用途在初期多數未普及。私營機構可以透過調節服務價格來抵消投資成本,但公營機構只能看成本效益,以能夠服務愈多病人作為優先考慮。待高端醫療儀器變得較為普及時,時間上自然已經遲了一步。

物資物流供應方面,公營醫院一般都算充裕,只是有時礙於採購程序和運送問題,可能出現一些延誤。由於物資種類繁多,流轉亦非常頻密,加上存倉空間有限,都會增加病房同事不少工作量。

談到環境空間的問題,最重要便是空間不足。病房很多時都要加床,以增加床位接收病人。原本一個擺放6張病床的病格,許多時要加至8張病床,有些病房連走廊位也被用來加床。病人難言私隱之餘,即使連防疫最重要的社交距離也是相當「拮据」。

事實上,上文提及的醫療物資也要有儲存空間,才能確保在有需要時能夠及時供應。病房已經地方狹窄,有地方也希望盡量用在病人身上。然而,病人愈多,病房需要存放的醫療物資也愈多,找地方存放醫療物資便成為病房的更大難題之一。

香港大部分公立醫院都是在上世紀興建,除了病床數目已達飽和之外,醫院設計其實也非常過時。以前許多急症醫院,原本的設計是作為康復醫院之用;加上當年的設計沒有太多近代醫療和病人流程概念,地方用起來自然也事倍功半。雖然期間醫院也有進行大大小小的工程,在有限的空間下盡量增加效能,但畢竟也難追得上急速發展的醫療需求。

空間問題

2016年,香港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宣布,預留2000億港元進行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2018年的《施政報告》中,政府再宣布邀醫管局籌備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預計成本為2700億港元,期望再提供多約9000張病床。

未來香港經濟存在很多變數,政府能夠預留撥款作一系列興建、擴建、重建醫療設施之用,是非常有需要的。有批評說遠水不能夠救近火,也有質疑認為醫護人員不足,有新醫院也只能丟空。筆者覺得沒有硬件,只加人手,同樣也是徒然。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曾經提到,要為公立醫院打造可持續發展的藍圖必須「軟硬兼施」,這正正指出,既要解決醫護人員人手不足和病人輪候時間長等軟件問題,亦須處理增加醫院空間和設備等硬件問題。

香港地少人多,要有「新地」去興建或擴建醫院不容易。尚幸政府在啟德發展區內已預留醫院用地來興建新急症醫院。也有些醫院在最初規劃時已在鄰近地方預留土地作將來擴院之用。反而許多歷史較悠久的醫院,尤其是那些坐落在市中心的醫院,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若沒有預留土地,又找不到新地方,就只能在原址重建。醫院從來都是24小時運作,全年無休,原址重建首先要將一部分服務搬遷到一邊,騰出空間的一邊,要麼做翻新工程,要麼把整座拆卸掉再重建。

這樣的重建工程,既要維持醫院的正常運作,又要把握時間盡快把醫院新建部分投入服務,由計劃到最終完成要分幾個階段,經歷十年八年可謂等閒,期間無論對醫護人員還是病人來說都有非常大的壓力。當然,為了解決空間和醫院設計的問題,這也是無可避免,希望大家能多作忍耐。

除了純粹加大面積之外,重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重新設計,以配合最新甚至將來的病人治療模式。以急症室為例,由救護車送院停泊、病人入口、分流、去急救室、接受X光或電腦掃描檢查以至最後入院登記和等候的地方,整個流程需要流暢直接。另外,為了令危急病人的治理延誤減至最少,會再預留通道直接送去手術室或深切治療部,而不會受到其他病人或人流狀況而出現阻礙。

至於輕症病人,或由大門自行送急症室的病人,也同樣經過分流、等候區和診症室等。既要與急症病人分開處理,同時也要顧及輕症病人都有可能出現惡化的情況,在分開不同功能區域(Functional Zoning)之餘,區域與區域之間也要有適當的聯繫。

從之前SARS的經驗,以至豬流感和仍在肆虐的新冠肺炎,包括急症室在內的許多設施,都要考慮感染控制的元素。包括隔離和負壓設施、換氣量和換氣方向都要合乎最新標準,同事穿除保護衣的地方和流程設計同樣都要一絲不苟,並要考慮增設負壓手術室、急救室、血管介入治療室等,才能確保醫院足以應付任何突發的感染疫情,這些都是舊有醫院不及的。

醫院其他設施如病房、隔離設施、手術室、專科門診、日間治療中心等設計,筆者不敢在此班門弄斧,但想強調這些都需要精心策劃,畢竟最了解整套醫療運作的人始終是醫護同事,但負責建築圖則設計是另一種專業,在建設新醫院時,兩個專業的溝通和協作缺一不可。

尚幸醫管局現在已擁有一個相當成熟的計劃及營運團隊,統籌所有醫管局設施的建築和設計,既能累積與醫療有關的獨特建築經驗,並提供醫管局轄下醫院設施規格的統一標準,也能省卻許多臨床醫護人員的工作量。

上文提過,醫療物資儲存空間是病房同事的煩惱之一,新醫院設計對於病房物資儲存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以前並不太着重病房的「倉務管理」,但隨着病人數目增加,加上醫療用品愈來愈多,具備良好的「倉務管理」概念可令病房工作流程更具效率,病房內的倉存房間位置和設計,如入貨門口在病房外,取貨門口在病房內,這樣可以省卻送貨人員進入病房,亦可以確保「先入先出」的原則,減少物資過期的風險。

醫院設計

然而,更重要的是整間醫院大樓的物流供應系統。以往醫院內的物流主要依靠人手,小部分靠運送系統,而運送系統只能運送小型物件,並受制於系統網絡,同時亦因系統老舊而經常出現延誤。隨着醫院面積增大,也因應物流速度和流量要求的提高,機械人運送和內置隧道存輸系統更有助提升將來醫院服務的效率。為了讓機械人運送和內置隧道存輸系統能夠更有效運作,醫院的設計布局要預留空間和配合設施,也是新醫院設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然,物流設計其實也是智慧型醫院的一部分。新醫院設計至少也要做到為將來智慧型醫院5G和物聯網的基礎建設,但新建醫院落成需要十年八年時間,預計要用上起碼二三十年,現今始終難以想像將來飛快的科技發展,如6G以至7G等將如何進化確難預知,筆者認為還要在可能情況下再預留多些空間,包括光纖管道和伺服器的儲存地方等,目的在於減少對將來發展窒礙的可能。

始終,醫院運作還得靠人,新醫院自然也要顧及醫護同事的衣食住行。事實上,工作環境改善對挽留員工也很重要。有了硬件,下回轉入真正促成持續發展的軟件和策略。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持續發展公型醫療,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