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殺手──高血壓
1760年,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如廁時猝死,解剖報告證實他死於急性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導致主動脈血管瘤或主動脈剝離之主因,正是沒有症狀的高血壓!
吳先生患高血壓多年,仍拒絕服用降血壓藥,怕的是降血壓藥「傷腎」及「要一世食藥」。一次偶然的身體檢查中,醫生發現吳先生腹部有隨着脈搏跳動的腫瘤,經電腦掃描後確認他患上主動脈血管瘤,血管壁已經剝離,隨時有爆破猝死風險,最終要動手術拆除這個「不定時炸彈」,吳先生及後才願意服食降血壓藥,亡羊補牢。
一枱麻將友 一位血壓高
根據香港衞生署2015年人口健康調查,15至84歲高血壓患病率,女性為25.5%,男性為30.1%。由此看來,一枱4人麻將,就會有一人血壓高。65至84歲的長者,高血壓患病率更高達64.8%。「唔驗唔知血壓高」,各位務必小心提防!
高血壓通常沒有明顯病徵,往往出現併發症如中風、冠心病、腎衰竭後才被發現。讀者千萬不要以為當有頭痛、暈眩、視力模糊、面部發紅等症狀才需要治療。所謂「上醫醫未病之病」,如果能好好服藥控制血壓,有助減少將來引發其他疾病的用藥。病人如能減少鹽份攝取、控制體重、多做運動、戒煙、減少飲酒、多吃新鮮蔬果、適當地處理壓力等,甚或有望停藥。重點是降血壓藥不會上癮,而且停藥後不會讓血壓反彈得更高;就像汽車安全帶一樣,適當地運用時就會有保護作用,不會一世被綁。

高血壓病人可以吃什麼?
民以食為天,很多高血壓病人第一個問題是「可以吃什麼?」
鉀攝取不足(每天低於3.5克),會增加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的風險。
可以透過增加飲食中的鉀質,包括多進食含豐富鉀質的食物包括水果、蔬菜、未經加工調味的果仁等,有助降低血壓,亦有研究顯示持續進食亞麻籽粉亦有幫助。
除了「可以吃什麼」,其實最重要還是「不應吃什麼」。
根據世衞建議,成年人每天的鈉攝取量應少於2000毫克(相當於5克鹽或一茶匙鹽),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建議,理想的鈉攝取量應每天少於1500毫克(即是每天少於四分三茶匙鹽)。
然而,大部分成年人的鹽份攝取量都超標一倍以上(平均每天9至12克)!
海鹽、岩鹽等雖然標榜天然、無加工鹽,但鹽終歸是鹽,鹽所含的鈉,一樣可以引發高血壓、中風等心腦血管併發症。據報道,台灣有一名3個月大女嬰被伯母謀殺,「殺人兇器」竟然是在奶中加入大量鹽!
除了鹽份,如能減少每天喝酒的份量,亦可有效降低收縮壓4mmHg及降低舒張壓2mmHg。酗酒導致高血壓的背後機理是:酒精會導致中央神經系統及交感神經系統失衡,更會增加皮質醇分泌,同時抑制一氧化氮的分泌,從而令血管放鬆。要特別注意的是,嚴重酗酒人士需要循序漸進地戒酒,因為過往一直攝取大量酒精,突然完全停止反而會導致血壓急升。
其實只需把舒張壓下降5mmHg,已經可以分別降低中風和冠心病的機會34%及21%,所以治療血壓,勿以善小而不為!
1+1=5治療法 副作用減低
如果血壓控制未如理想,與其加重單一血壓藥的份量,倒不如混合使用兩種不同種類的低劑量血壓藥。混合兩種低劑量的血壓藥,效果較加重單一血壓藥高5倍,副作用機會亦較低。
血管張力素II型受體拮抗劑(ARB)是一種優良的血壓藥,亦對於預防或治療蛋白尿有幫助,可算是「補腎」而非「傷腎」,而不同的降血壓藥各有千秋,部分亦可預防中風、心臟衰竭、糖尿病、腎病、左心室肥厚、心肌梗死、心房顫動等。絡舒坦(Losartan)血壓藥更可同時降血壓及降尿酸。
所謂降血壓藥傷腎,可能緣於服用利尿藥加上病人同時脫水,才會導致肌酸酐上升;或如病人本身有罕見的腎動脈狹窄,才會「虛不受補」,導致服用降血壓藥傷腎之誤解。
筆者作為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當然不能單看血壓數字去醫病,因為血壓計可以很「蠱惑」!一向注重健康、身材魁梧、有健身習慣的陳先生,發覺血壓經常偏高,筆者問症時了解陳先生並沒有服用激素(anabolic steroid)去健身,排除了其他身體問題後,發現癥結原來在於陳先生錯用了家人的細碼血壓計,導致血壓「假陽性偏高」。改用大碼血壓計後,陳先生的「高」血壓得以平反!
苗條的李小姐一直懷疑自己血壓偏低,筆者為她排除了甲狀腺毛病後,建議她改用細碼血壓計及喝足夠水份,李小姐的「假性血壓低 」亦不藥而癒。
結論是:一般手臂圓周在27至34cm以內才適合使用標準尺碼成人血壓計。讀者請參閱個別血壓計說明書的手臂圓周適用範圍去決定尺碼。
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超過九成高血壓患者都屬於原發性,即是原因不明,但可能與遺傳及後天環境因素有關。至於餘下少數繼發性高血壓患者,則由於腎病、內分泌異常、服用藥物等原因導致。
健康的生活模式並不是病人專利,即使身體健康,也要注意飲食及運動。如果不幸發現血壓過高,應盡早找家庭醫生檢查,以便確定病因,排除背後隱疾,例如腎病、內分泌疾病等,不可諱疾忌醫。
撰文 : 張宇醫生_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信健康] 慎防誤判高血壓,健康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